云计算来袭 无线网络准备好了吗?

责任编辑:Jane

2011-06-10 18:09:23

来源:企业网D1Net

原创

企业网D1Net(全球IP通信联盟旗下媒体)6月10日讯(上海)谷歌,苹果和亚马逊公司正通过云服务来促进娱乐,存储的发展。"云"已经走入我们生活中然而,无线网络运营商却在竭力满足庞大的

企业网D1Net(全球IP通信联盟旗下媒体)6月10日讯(上海)谷歌,苹果和亚马逊公司正通过云服务来促进娱乐,存储的发展。"云"已经走入我们生活中。然而,无线网络运营商却在竭力满足庞大的数据需求,这意味着什么?

谷歌、苹果这些公司最近公布了最新数字音乐存储服务。旨在把音乐装入"云"中,这里的"云"指的是远程数据中心。"云"已成为您的音乐,图片以及其它数据的中央资源库。您可以通过任意宽带与之连接,非常方便。

当然,这样做给我们带来很多益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无线环境下,随时随地获取资料,十分便捷。不过早前,苹果公司CEO史蒂芬乔布斯在演讲中指出,云计算的兴起将对设备同步产生一定影响。

毋庸置疑,使用云服务将比电脑或手机上操作更占带宽。一旦音乐被装入"云"中,每次同步设备或者听歌,都需要从云端下载,可能导致带宽不足。而如果苹果或谷歌开始在云端提供视频服务,情况将更甚。

如今,简单的网页浏览已经难以负荷的无线网络,能应付得了"云"吗?

这个问题难以回答。

Sprint Nextel公司产品开发副总裁,Fared Adib表示,"网络拥塞现象日益严重。就我们(无线供应商)而言,是个相当紧迫问题。对于云服务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我认为言之过早。"

数据负载量极大

的确,无线运营商已经因为消费者对于无线数据需求量增大而感到头痛不已。曾经作为iPhone的独家供应商,AT&T,已公开表示,该公司在网络上的数据流量已增加了8000%,远远超过前4年。

AT&T首席执行官Randall Stephenson 在上个月举办的"2011电信行业协会"会议上指出,到2015年,AT&T将在一个月内处理尽可能多的无线网络数据,预计相当于2010半年的数据量。

Stephenson还表示,只有通过扩频方式,才能适应网络数据量的大幅增长。除了要求联邦政府扩频,AT&T还计划以390亿美元高价收购美国T-Mobile公司,使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如纽约)也不会出现网络拥塞现象。

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其它无线运营商在未来将受到来自无线网络的挑战。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表示,2010年全球数据通信仅移动设备就翻 2010年两倍。

今后四年,预计互联网流量将是现在的4倍以上。思科预测,截止2015年,互联网流量将达每年966艾字节。而2014年和2015年之间的网络通信,预计增长200艾字节,将超过2010年全球互联网总流量。

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将导致网络终端设备激增。网络终端设备,包括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到家电的一切电子产品。到2015年,平均每个美国消费者可能拥有7款不同的网络设备终端产品。

携手合作

为了得到最大利益,谷歌、苹果和亚马逊与无线运营商需双方合作,不可避免,过程中会产生冲突。不过,他们的确是这样做的。

Sprint公司Adib说道:"从与谷歌的合作中,我感觉到他们似乎明白我们不得不使用他们提供的网络服务来平衡流量负载。而事实是,我们都希望消费者得到最好的服务体验。"

上个月在巴黎召开的e-G8讨论会上,谷歌首席执行官 Eric Schmidt表示,无线运营商与内容供应商"互相依赖"。他还表示,这两个团队需要一起工作,才能确保网络不会超载。

利用Wi-Fi来"卸下"沉重的互联网流量负荷是一种好方法。目前,云服务已经引入Wi-Fi,其在终端设备和"云"之间提供连接。

NPD的分析师,Ross Rubin称:"通过Wi-Fi上传数据将有助于缓解网络问题。"

Sprint公司Adib非常赞同。他表示近八成用户在家中、办公室,或者有Wi-Fi覆盖的区域使用其网络上的移动数据。他还表示,Sprint公司正在研究如何能更容易搜索并连接到他们的网络,以便终端设备能自动、稳定地接入。

但是,Adib担心"云"服务可能夸大其词。真正消费者从他们的云端数字"保险箱"中下载资源并同步到终端,因此,他不太相信云端数据具有流通性。

"云服务能确保用户得到多台设备上的信息," Adib说道:"这对运营商来说是件好事。我们希望用户使用的设备越多越好。"

最终,运营商们将从中获得利润,而苹果,谷歌这样的公司也同样依附于日益增加的无线网络容量和可靠性能。

"毫无疑问,谷歌、苹果把带宽都当做无条件的,"美国福雷斯特研究公司,分析师 Charles Golvin谈道:"运营商负荷将越来越大。然而,他们都不想让消费者不满意。因此,他们必须想办法携手合作。"(by Marguerite Reardon,Jane 编译)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