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RRU与天线连接方式
去年4月1日,TD-SCDMA(以下简称“TD”)正式启动了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如今TD的大规模商用部署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成为中国3G通信的主力军。回顾TD过去10年的发展历程,放眼未来广阔的市场蓝海,业界为TD技术的逐步成熟倍感欣慰,对TD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然而,TD产业链在强劲发展中尚存隐忧,尤其是TD基站,其逐步向模块化、分布式形态发展,容量、性能也在持续提升,但却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天馈形态。
传统建站方式亟须变革
目前的天线面积建设方式决定了很多工作都要在塔上现场进行,工程师必须特别注意工程细节,如馈线防水、弯曲度等。现场工程师的安装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实际的安装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不同站点的安装工艺、质量更是很难达到统一的规范要求,这就给运营商日后的网络维护埋下了一些隐患。
运营商在建设一个全新的站点时,建设过程比较复杂,单是馈线连接、防水处理就需要两小时左右,而网络后期更换维护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虽然LNA(Low Noise Amplifier,低噪放大器)和射频分离的塔放下移方案将天馈规模减小了很多,但运营商在建设中要考虑的问题并未减少,在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面前,传统建站方式的弊端暴露无遗,亟须变革。
传统RRU(射频拉远)和天线的安装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可靠性问题——每安装一个基站,工程人员需要在现场制作54个1/2馈线接头的防水,用于天线及RRU的连接,安装质量隐患较大;更换一个RRU,耗时至少4至5小时,网络可靠性下降。
功率浪费、灵敏度降低——由于RRU与天线间的连接跳线、天线内部的跳线额外增加了1.2dB射频功率损耗,降低了1.2dB接收灵敏度。
成本问题——传统方式的跳线、防水胶带、胶泥、冷缩管成本,以及安装、维护工时成本和网络故障成本较高。
安装环境受限——馈线多,弯曲度等对安装环境要求高。
外观问题——“胡子”(每站27根RRU到天线的馈线)和“瘤子”(RRU外形突出)。
当A市的工程师使用普通RRU在天线塔上作业时,B市的工程师却正在使用更为先进的一体化RRU,进行快捷、美观的整体布站。其带来的是单站近3000元的成本削减。面对如此诸多问题,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应用一体化RRU将基站建设化繁为简。
一体化天线吹响改革号角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一体化RRU解决方案的推出缘于与中国移动的积极合作,该方案是双方在TD产业化过程中群策群力的结晶。一体化RRU研究项目在中国移动的推动下共同成立联合研究小组,推出了商用版本的RRU 268i(一体化RRU),并完成了一系列测试验证。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一体化RRU 268i由天线、定位连接件和RRU三部分组成,提供直接吊装和塔上安装RRU两种方式。
RRU 268i可支持快速简便的高空安装作业,满足各类场景的安装要求。通过合理安排天线耦合盘及滤波器位置,去掉RRU与天线间的所有线缆馈线。该产品把连接、防水、固定操作“三合一”,将现场装配时间从2至3个小时缩短为10分钟左右,同时大幅降低安装材料成本、安装人力成本和维护人力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RRU 268i不需要改动软硬件设计,继承了原有成熟稳定的商用平台,减少了18个防水接头(等于减少了18个故障点),提高了1.2dB至1.5dB的实际覆盖增益。工程人员可调整天线的悬挂位置,保障天线倾角的自由调整。一体化的设计使产品拆装方便,保障运营商在进行RRU维护时,不改变天线倾角,不增加额外的网络优化工作。
此外,RRU 268i的外形美观,简化并美化了天面,降低了站点选址的要求,不额外增加安装空间。RRU 268i解决了传统方式的TD天线和RRU的诸多问题,包括工程安全性低、环境适应性低、安装维护及固定困难、需特殊防水加固处理和视觉冲击感强等。
持续创新重在开放与整合
产品安装更快捷、维护更简易、产品外观更美化、功能更稳定,是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研发产品时不断追求的目标,真正能够为运营商带来附加值。一体化RRU解决方案是关注客户关键需求的“工程产品化”重大革新,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可观的效益。
一体化RRU让TD基站安装不再费时费力
一体化RRU产品经过长期的研发、测试和验证,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对一体化天线的正面、侧面迎风承重也进行了分析,并对各地的风压、建筑安装规划和抱杆规格进行了统计研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抗风方面,一体化模式表现优异。
一体化RRU推出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却正在影响TD网络的建设方式,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已经在TD二期海口地区部署了一定数量的一体化RRU。其易于安装、维护以及高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初步验证,预计运营商会在下一阶段部署更多的一体化RRU。
“开放与整合”将是TD产业加强自主创新的主旋律。来自一体化RRU的电调化、一体化RRU的伪装等新的挑战,不仅需要移动运营商牵头组织设备规范及测试规范,推动一体化RRU的发展,而且要充分发掘“一体化”理念,并将其大规模应用。此外,一体化产品形态如何进一步演变,以提高不同产品的兼容性;一体化连接件接口如何进一步标准化,提高不同产品的互联互通能力。这些问题都需要业界各方开展广泛的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探索TD的大规模部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