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或将改变新闻编辑工作模式

责任编辑:editor009

2014-06-22 10:31:17

摘自:广电网

首先,开发数据视觉化思维。该书的两位作者认为,“大数据时代与三个重大的思维转变有关”。其中的第一个转变,就是“要分析与某事物有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

“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认为,大数据时代带来重大的思维转变。在这个以“Volume(海量)、Velocity(高速)、 Variety(多样) ”的“3V”为特征的时代,新闻编辑的思维方式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首先,开发数据视觉化思维。该书的两位作者认为,“大数据时代与三个重大的思维转变有关”。其中的第一个转变,就是“要分析与某事物有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1]大数据宣布了抽样的死亡,因为它强调的是“全数据模式”,即“样本=总体”。这将对编辑的思维模式产生两个层面的影响:一是宏观思维。要求编辑工作善于利用专业人员挖掘的大数据来策划报道、设计版面,而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问卷调查和街头截访式的“精确新闻学”(precision journalism)理念;二是整合思维。大数据带来的信息一方面是海量的,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信息密度低和不宜提纯的缺陷,因此必然带来信息的冗余和混乱。这就要求编辑更加注重对碎片化信息的整合,在对信息把关过程中强化“把关人”的过滤、降噪功能,同时重视数据的视觉化,力求用更直观、更生动的形式呈现新闻中的大数据。

其次,重视关联性思维。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互关系。”[2]这一思维方式对编辑工作不无启发意义。编辑工作的核心是根据文本的不同类别“编次其事”(《史记》),以使“辞之辑矣”(《诗经》)。无论是稿件编辑中的“稿件配置”,还是版面设计中的“空间组合”与“反组合”(分立),体现的都是一种关联思维。在报纸编辑转型为多媒体融合编辑的条件下,处理多媒体文本更需要运用关联思维,以便利用不同形态文本之间的某种联系,来建构(组合)或解构(反组合)其中的关系,并通过诉诸视觉而呈现出某种意义。

第三,预测性思维。大数据的关联思维同时也是一种预测性思维。诚如《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作者所说,“通过给我们找到一个现象的良好的关联物,相关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捕捉现在和预测未来”。“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通过找出一个关联物并监控它,我们就能预测未来”。[3]编辑学中的“新闻报道策划”内容,就是基于对事物发展方向的判断而谋划出公众关注的报道。如果说以往编辑能做到荀子所言“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是基于人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那么,如今编辑的预见性则主要来自对大数据的分析。将事物的关联性作为预测未来的基础,可以启发新闻策划更多地关注文本和社会现象之间的相关性,策划出更有社会意义的报道,编排出更具传播效果的版面或专题栏目。

但是,大数据思维并非条条都是金科玉律。比如,《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作者宣称:“执迷于精确性是信息缺乏时代和模拟时代的产物。”“只有接受不精确性,我们才能打开一扇从未涉足的世界的窗户”。“当我们试图扩大大数据的时候,要学会拥抱混乱”。[4]对于认知科学和“精确新闻学”来说,这话具有一定的辩证色彩;但是,对于向以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编辑工作来说,“接受不精确性”、“拥抱混乱”则是与“校对如校雠”的编辑精神背道而驰的。此外,大数据研究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数据的。但对编辑工作者来说,只有数据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如何将其条理化、视觉化。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大数据思维”对于编辑工作的适应性,而不能不加分析地予以“横的移植”。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