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大数据“潮头”还差几步

责任编辑:editor004

2015-05-29 19:45:31

摘自:大河网

“在中国,数据正日益成为决策的依据,创新的源泉,推动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企业家们在畅想中国大数据前景时,对当前各地发展大数据产业“各自为战”和配套设施“一哄而上”的局面表示了担忧。

“在中国,数据正日益成为决策的依据,创新的源泉,推动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此间举行的“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上这样表示。与会的企业家和专家认为,中国发展大数据产业力度空前,但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要想勇立“潮头”,还需突破“各自为战”和“一哄而上”等障碍。

中国的步伐越来越快

“从每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来看,中国的步伐是越来越快。”京东大数据部副总经理邢志峰说,在传统的IT时代,中国是西方的“追随者”,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与国际社会“并驾齐驱”,其中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不相上下。进入“互联网+”的DT时代,中国一些大数据企业和人才甚至处于国际“领跑”地位。

他说:“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基数和数据量,背后的‘数据金矿’也最大。以前非常向往国际大企业的大数据人才,现在愿意在国内的企业发展。”据预测,2020年中国数据总量将达到8.4ZB,占全球数据总量的24%,届时将成为世界第一数据大国和“世界数据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在会议上表示,当前中国“无论是技术储备、产业基础和政策发展环境,都为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创造了先机,也做好了重要的支撑和基础。”

强劲势头中存隐忧

此次博览会云集了来自北京、上海、浙江、贵州等地的上百家大数据企业。企业家们在畅想中国大数据前景时,对当前各地发展大数据产业“各自为战”和配套设施“一哄而上”的局面表示了担忧。

胡晓明说,现在各地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存在泛滥现象,“全民大数据”容易导致新一轮的硬件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对数据集聚有负面作用,“并不是建起了数据中心就有数据”。

同时,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公开,以及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的专门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不够完善。“很多记录下来的数据没有规范化,也没有对数据存储进行设计。”百度大数据部副总裁陶海亮说。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马建和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文金言认为,目前中国大数据产业距离“潮头”的差距还表现在大数据处理工具是“他山之石”,一些知名企业用的都是国外的数据处理技术,自主核心技术突破还有待时日。

清晰定位防其“野蛮生长”

此次产业博览会上,一些与会者提出,政府应制定清晰的大数据、云计算顶层设计。

从数据主权、数据创新能力、关键技术、人才、数据研究、覆盖全行业的产业链、法制环境支持等关键要素入手,研究大数据发展趋势,评估大数据对政府、经济与社会运行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同时,制定未来5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关键技术、重点任务、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等规划,以协同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主管单位、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共同发展的氛围。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认为,各地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应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做到精细化设计,针对性开发,促进大数据产业形成良好、可持续的发展生态环境,而不是任其“野蛮生长”。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