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大数据,贵阳凭什么?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孙不熟

2016-05-31 16:50:44

摘自:时代周报

自然条件当然重要,政府的主动作为也不可或缺,很少能看到有省份像贵州这样“集全省之力”发力大数据的。从地理角度看,贵州既无西北、华北地区那种丰富的石油与煤炭资源,也无东南沿海那种通江达海的物流条件。

第二届数博会近日在贵阳召开,总理李克强亲自赴会,马化腾、郭台铭、刘强东等科技大佬也齐齐到场。在这座曾被称为“中国最穷省会城市”的地方,谈论大数据这样一个高大上的话题,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但贵阳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大数据产业中心: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及阿里、腾讯与富士康等科技公司,纷纷在贵阳以及周边建起了大型机房与数据中心。

除了硬件基础设施,贵阳还颇具突破性地搭建了政策性服务平台。中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和中国首个众筹金融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贵阳众筹金融交易所都已成立。去年,大数据交易所的交易量就超过2000笔,虽然交易总量还很小、交易深度还很浅,但至少已经开启了大数据交易的时代序幕。

几乎所有人都会好奇地问,搞大数据,贵阳凭什么?当地政府的解释是“自然条件”:大数据中心60%-70%的成本是电,而贵州是电能输出大省,电便宜、电丰富、电稳定;大数据中心的电主要用于降温,而贵阳年平均气温15℃,是天然大空调;最重要的是,在同等条件的城市里,只有贵阳既没有地震也没有台风,数据最安全。

自然条件当然重要,政府的主动作为也不可或缺,很少能看到有省份像贵州这样“集全省之力”发力大数据的。比如,作为全国率先开放政府大数据的地区,贵阳曾颇为激进地规定,除有特殊需求外,所有省级政务部门将不再自行购买服务器、交换机、存储等硬件设备,不再自建机房,政府数据统一存到云上。再比如,贵阳正在推进一个大工程:全市范围内实现免费wi-fi。注意:贵阳为此每年需要付出50亿元的运营费用。当然,这些资金不是由政府全部兜底,还有企业的参与。此外,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曾在北京工作,给贵阳带来了中关村的发展经验,也为贵阳对接北京资源创造了条件。贵阳的大数据交易所和众筹金融交易所在组建之初,都离不开北京企业的参与。

从地理角度看,贵州既无西北、华北地区那种丰富的石油与煤炭资源,也无东南沿海那种通江达海的物流条件。不仅如此,贵州还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连发展经济最基础的平地面积都没多少可用。按照传统的经济学思维,这样一个地区要发展经济实在是难。不过,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借助云贵高原独有的自然条件,贵州成了中国规模最大、酒质最优的酿酒基地之一,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电能产出大省。现在,靠着气候凉爽、山林险峻,贵州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又靠着地质稳定、电价便宜等自然条件,还成了科技公司的机房与数据存放中心,这可以看成是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传统观念的升级。

世界上地理位置欠佳、自然资源匮乏却又能把经济搞好的地区,其实不少。比如美国南加州很多著名的城市,基本建在沙漠地区;瑞士深处欧洲内陆,且山多平地少,却能巧用时势与地理条件,成为欧洲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与精工制造地区。看到这些城市的发展之路就有理由相信,贵州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新经济产业,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这让人想起任正非的那句话,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不会什么都往高成本的中心城市去,在“不知道中心在哪里”的时代,制度优势、人才优势,将会逐渐取代地理优势成为未来城市竞争的最大筹码。

互联网与高铁的时代,世界越来越平,这是贵阳及所有地理位置欠佳地区共同面对的机会。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