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以“制造强国建设的新动力”为主题的上海临港大数据高峰论坛在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松江高科技园举行。此次论坛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上海市经信委张锡平副主任专程到会并致辞,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科技学会、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等政府部门负责人应邀出席,包括中航商飞、上海电气、上海上飞、卡特彼勒等在内的近百家企业及负责人参加。论坛由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上海荷福控股集团、成都数之联科技集团主办,国信优易数据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上海市超算中心、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上海临港谋国际智能制造中心
“2016上海临港大数据高峰论坛“着眼于“中国制造2025”及上海市全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国家战略的实践。基于上海临港的产业基础和区域资源,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进而催生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助力建设具备临港元素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进而帮助临港实现从“中国智造”向“国际智造”的迈进。
“作为上海市重点发展的六大功能区域之一,上海临港地区的开发建设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于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培育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上海临港地区既有的区域资源、产业基础,加上全球领先的工业大数据技术赋能,将助推上海市及临港地区在2025年前建成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上海市经信委张锡平副主任在致辞时讲到。
合作各方共同表达了在“一校一带”战略、“上海-成都双城双创”模式的大背景下,将联手发挥各自优势,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助力上海临港地区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进而为上海临港地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赋予新动能。
行业大咖云集
在论坛“行业大咖主题演讲”环节,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数据学者、成都数之联科技集团CEO周涛首先做了《成为大数据企业》的主题演讲,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传统企业成为大数据企业的“八步策略”。周涛谈到,对传统企业而言,数据化转型并不难,只要建立了数据化运营思维,通过内外部数据收集、数据标准体系制定、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海量数据分析能力赋能,就能逐渐构建起传统企业的数据创新能力,并通过数据开放与共享、数据产业的战略投资布局,全面实现数据驱动传统企业的创新发展。演讲最后,周涛再次提到传统企业对大数据的应用需要保持“冷静的兴奋”,并以《大数据时代》序言中的语句“每一个试图阻挡新时代到来的人,都会成为旧时代的关灯者和关门人”结束了此次演讲。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系主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海涛,以“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从大飞机关键零部件制造说起”为题,从细节入手重点阐述了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实践。张海涛谈到,要推动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需要采集尽可能多的制造业数据、尽可能广的分布测点、尽可能多样的数据来源,从而更快挖掘到前人没看到的因果性、相关性规律,以用于预测和获得更高效的制造。
随后,成都数之联科技集团CTO方育柯博士以“制造型企业中的大数据应用实践”为题进行了精彩演讲。作为国内大数据创新创业的引领者、国内领先的大数据价值发现专家,成都数之联科技集团在过去15年中积累了丰富的大数据应用实践经验和成果。方育柯博士分别从工业大数据应用的价值、痛点、思路和解决方案等几个方面,重点阐述了传统企业在向工业大数据转型进程中需要关注及克服的要点和难点,并以数之联近期的两个成功案例为例向与会嘉宾展示了大数据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应用实践效果,以及帮助用户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创新及发展的心得。
在“行业大咖主题演讲”环节的最后,大数据行业创新青年代表、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管理应用中心数据运营部主任、国信优易数据有限公司CEO王亚松以“大数据创新与产业转型”为题,谈到了他对大数据创新与产业转型的理解。在王亚松看来,大数据是一个金矿,要充分挖掘出数据隐含的价值,就需要通过数据流通进而促进大数据在产品、平台、金融和生态等方面的创新,从而推动商业模式、产业和服务的变革,促进数据价值提升并产生创新价值,驱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圆桌对话共探发展机遇
论坛当天下午,以“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制造如何成为供给侧改革的突破点”为主题,以重塑传统企业数据认知和应用能力为核心,围绕大数据时代给制造型企业带来的机遇及挑战、传统制造型企业转型的突破口、大数据时代下传统制造流程是否依旧适用、是否所有的企业都适合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实施智能制造企业人员、管理层、组织结构需要做什么调整等传统企业数据化转型所关心的问题,周涛、傅彦、张海涛、方育柯、王亚松等行业大咖与与会企业高管进行了深入的圆桌对话交流。
在《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及数据强国战略的指引下,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上海荷福控股集团、成都数之联科技集团将携手深耕于上海临港地区,通过大数据创新应用为上海临港地区构建起全新的发展模式以及产业生态,进而助力于传统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数据化运营,全面支撑上海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