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发布2015年度全国115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共116个单位)的排名结果:贵阳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从56位跃升至43位,跨度达13个位次,实现跨越赶超、强势升位。
“这样的结果看似意外,实则必然。”高新区产业发展局常务副局长童川说,在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的背景下,高新区摆脱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扛起大数据的旗帜,走出一条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天生契合的发展新路,为排名加分不少,并在全国高新区中打响“贵阳品牌”。
相关部门反馈的资料显示,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40个二级指标中,贵阳高新区有超过20个二级指标的上升与大数据密切相关。
榜单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带来的是一种新的产业变化。
搭上大数据快车
产业发展加速跑
空调和数据,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物品,居然在高新区有了交集——前段时间,贵州汇通华城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要建设冷热源站中央空调运行能耗采集和诊断云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能源控制智能化。
事实上,在高新区,医疗、电子信息等各类企业往大数据靠拢已经不是新鲜事。早在两年前,贵阳本土企业朗玛信息就将主要精力投向大数据医疗。去年,翔明科技与北京新发地等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打造全国首个大数据农业交易中心。
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投资。以前看似无用的数据,一下子“吃香”起来,背后正是高新区心无旁骛抓好大数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努力。
2013年,借助京筑合作这一平台,高新区搭建与北京等发达地区沟通的桥梁,按照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的发展思路,构建“1+N”大数据产业新体系,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得到改变,品牌优势逐步显现。特别是随着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的建成和运营,全国各地纷纷慕名而来考察学习,高新区因发展大数据而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声名鹊起。
更加可喜的是,产业基础还催生集聚效应,谷歌、戴尔等一批全球大数据知名企业相继落户高新区。到2015年,全区已聚集大数据及关联企业1469家,实现营业收入305亿元。
创客竞相入驻
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6月30日一早,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姜炳祥的手机响起。“是一家做云上医疗的创客团队打来的,主要是咨询入驻中国西部众创园·联合智造众创空间的相关事宜。”姜炳祥说,类似的咨询电话,自己每天至少要接七八个。
联合智造是中国西部众创园九大实体空间之一,总面积约4300平方米,已吸引竹官、时差、木水手工坊等13家创意团队入驻,通过团队之间创意与资源共享,诞生多款深受市场欢迎的团队合作产品。“现在,除非是特别有发展潜力的创业团队,否则很难再入驻了。”姜炳祥说。
在创客竞相选择入驻联合智造的同时,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个空闲的生产车间。
“以前,本地人才都往北上广跑,而现在,北上广的创客都想来贵阳。”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潘泷波说,高新区的大数据就像一座“富矿”,吸引大量创业者前来挖掘。
海归博士杨应就是其中一员,2013年9月从北京来贵阳创业,用3年时间开发出全球第一台网络三维全景摄像机。“现在贵阳正在建设‘块数据’城市,相信我们的产品很快就能应用得上。”杨应说。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新区通过建设贵阳大数据·创客公园,打造中国西部众创园,聚集5万余名创新创业人才,成为贵州创新创业人才最集中、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区域。
优化服务环境
美誉度不断提升
作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核心区、展示区、引领区,高新区不仅形成产业基础,还通过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政务环境、政策环境、生态环境、政治环境,步入发展快车道,
近日,高新区在辖区推行“群——场——会”调度机制,即每天都要把工作开展情况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在微信群上发出来,“场”指现场,“会”指调度会,对项目推进实施大数据精准调度,并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行挂号销号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这是高新区基于大数据全面持续优化环境配套的缩影。
近年来,高新区先后出台“大数据十条”“创客十条”“科技创新十条”等系列文件,助力企业跑出加速度——
依托多重叠加的政策红利,朗玛信息从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办公室起步,成长为国内第二大即时通讯运营商,并开始逐梦大数据医疗;基于高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大数据广场、贵州科学城等一个个机构相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拥有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级”金字招牌,高新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以此次综合排位跃升为动力,进一步做优做强“长板”,尽快补齐“短板”,加大力度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奋力冲击全国国家级高新区30强目标,争当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为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