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已不仅仅是一种应用工具,而是撬动经济增长的“生产力”,催生了体量巨大的新兴产业。据易观国际统计,2015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102亿元,2017年有望达到170亿元。申万宏源(000166,股吧)研究报告称,十年后大数据产业可撬动万亿元级的GDP发展。
大数据这个词,在当下非常火热。大数据除了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之外,专家认为,其还可以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为创业创新提供新机遇,为欠发达地区创造赶超契机,助力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一言以蔽之,大数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
要让大数据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把数据做大。如果数据不够大,也就难称其为大数据,更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数据不仅是经济“富矿”,更是战略资源。因此,企业舍不得放手,也舍不得共享。事实也是如此,现实中,企业“垄断”数据现象突出。BAT这三大巨头凭借其固有的互联网优势,掌握了大量数据。以第三方支付为例,阿里和腾讯就占据了中国市场九成的份额。对其他机构来说,要想获得这些数据必定难上加难。比如,高德地图被阿里巴巴收购之后,就不再向外界开放地图数据。
“拿走的数据多,贡献的数据少。”如果企业都只使用数据,却不贡献数据,必然结果就是大数据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沦落为一只好看的花瓶。笔者认为,要打破数据的“垄断”和“孤岛”,政府部门应该率先作出表率。
企业不愿公开数据,是经济利益使然。但政府部门也不愿公开数据,就不恰当了。一些政府部门缺乏公开数据的动力,有的是因“懒政”而让数据沉睡,有的则是利用数据已经开发商业化应用,因此不愿共享。北京市经信委自2013年起推动建设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至今仍有多家部门不配合提供数据。如果是因为“懒政”,那就必须把数据共享纳入政府部门考核;如果想获得经济利益,那显然是错误的想法。政府数据来自于公众,政府部门的职责在于做好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政府不是市场主体,如果政府部门通过数据牟利,那就等于在干扰市场秩序,谋取小集体利益。往小处说,是违反了组织纪律;从大处说,是在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规范政府部门的行为,让政府部门成为信息共享的急先锋,是大数据发展的第一步。
在共享大数据上,对政府部门可以采用强制的办法,但对于企业,除了道义感召,更需要作出相应的经济补偿。对于大数据的使用者来说,付出一定的使用成本,也是理所应当。建立数据交易体系,或许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法。
此外,在数据交易上,要允许共享的企业隐去最为关键的姓名、联系方式等,这不仅是出于保护企业商业机密的需要,也是保护公众隐私的需要。
综上,要让大数据足够大,还需进行更有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