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负责人在7月7日的例行发布会上说,2014年以来,证监会启动了99起“老鼠仓”案件调查,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案件83起,涉案金额达800亿元。另据报,截至5月底,司法机关已对25名金融资管从业人员做出有罪刑事判决,证监会已对15名证券从业人员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老鼠仓”成为继内幕交易后,证监会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比例最高的一类案件,判处刑期也不断刷新。
央视《焦点栏目》几天前播发的《大数据“捕鼠”记》所揭露的某基金公司管理人员胡某的案例,特别引人注目。
这是一个交易室副总监,他有权限把所有基金经理的交易指令分配给每个交易员,所以每个交易员交易了什么股票他都能事先看到,相当于这千亿级盘子的交易行为是他可以预知的。他既是管理员,又是发单员,还是操作人,一身兼数任,一边管理着别人的钱,几千亿的别人的钱不断在交易。另一方面上班的时候藏在卫生间里拿手机偷偷下单交易,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他都知道。3年多,胡某操作父亲和岳父的账户对100多只股票先后交易了上百次,以1700万元本金,胡某的“老鼠仓”前后获利达4200多万元。
所谓“老鼠仓”,是指庄家在用公有资金拉升股价之前,先用个人如机构负责人、操盘手及其亲属、关系户等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待公有资金将股价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抛出获利。这好比老鼠从粮仓里偷粮食藏到老鼠洞里一样。说白了,“老鼠仓”就是一种财富转移、利益输送的方式,是券商中某些不法分子化公为私的一种手段,本质上与贪污、盗窃毫无二致。
“老鼠仓”严重践踏居民财富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实现保值增值的权利,严重扰乱了金融管理秩序,破坏了资本市场的诚信基础。尽管有严刑峻法,防范技术不断提升,监管制度又日趋完善,“老鼠仓”交易总体已被有效遏制,但在金钱诱惑下,还是让一些“老鼠”们继续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刀尖舔血。
剖析“老鼠仓”案例,不难发现其特点,违法时间跨度长、交易和获利金额大、严重损害委托人利益。同时窝案频发,多名从业人员联手涉案,或与利益关系人内外勾结,同一岗位前后操盘手前“腐”后继,涉案领域有从基金行业向托管银行、保险资管蔓延之势。近年来还发现“老鼠仓”涉案人员也在变化,在基金买卖股票的链条上,负责执行买卖命令的交易室交易员,负责资金托管的银行工作人员,甚至负责基金净值计算的结算部门,理论上都可能会延后知晓未公开信息,他们都有借职务之便做“老鼠仓”的可能。由于“老鼠仓”涉案从业人员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和信息优势,往往隐蔽性强、危害性更大。
“老鼠仓”一直是证监会稽查执法的重点领域。近年来,证监会从制度上予以约束,先后出台针对性办法,并利用大数据监控技术,完善查寻违法线索手段。自2013年下半年大数据系统升级之后,交易所能直观地匹配到交易机构。提升调查效率的同时,大数据监控的威慑力立竿见影。不管做“老鼠仓”的人是长期作案,还是偶尔为之,在不断升级的大数据筛查中,最终都会被识别出来。如今,交易所大数据系统已成监管层发现和打击“老鼠仓”的一柄利器,成了大显神勇的“捕鼠器”。在捕捉违法线索上,证监会依托大数据监控技术对市场全覆盖扫描,让“老鼠仓”无所遁形。对历史交易数据跟踪拟合、回溯重演,市场监察部门精准锁定可疑账户跟随资管产品先买先卖、同进同出的异常交易线索,为更细致甄别违法行为,提供了充足、有效的证据。调查人员在与嫌疑人正式接触之前往往要先完成外围调查并固定证据,大数据监控信息客观存在、无可争议。调查人员向嫌疑人说明情况之后,有的嫌疑人当场就会认罪投案。
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监察中心,一般人看似一头雾水的监控室中的数据,这里的专业人员却了然于胸、洞若观火。市场交易中的数据哪些有异动,从这里都可以看得明明白白,都能及时锁定。深交所监察中心的大数据智能监控平台从2013年正式上线运营后,全天能处理超过1亿笔的成交记录,还能把20年以上的数据翻出来重新研判。证监会破获的不少“老鼠仓”案件线索都来自这里的大数据。据悉,下一步,证监会一方面将积极探索跨部门信息共享、联合检查,健全综合防控长效机制;推动出台“老鼠仓”司法解释,明确执法标准,并将综合运用行政处罚、市场禁入、刑事追责等方式加大违法成本,切断利益输送暗道,实现资管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
构筑“老鼠仓”防火墙,守住市场秩序底线,是沪深股市投资人的殷切期盼。只是,制度再细密,法律再严苛,基金运作终归还是需要操作员来完成,所以,最大的管理难度还在人的诚信、职业操守。无疑,如何实现大数据全覆盖,用大数据构建的“天罗地网”震慑犯罪,让基金运作一线的员工对“老鼠仓”不敢动心、没法动手,从源头封堵住“老鼠仓”,是一场永无止息的博弈。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