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数据共享面临新形势
一是登记范围逐渐扩大。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推进,各地不动产登记的内容逐渐扩展。自然资源部组建后,在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等进行整合,原有不动产登记的范围进一步延伸为自然资源资产的登记行为。
二是大范围信息交互共享要求更高。按照国务院“互联网+政务”的工作推进要求,各地也纷纷推出了具体的便民利民举措,如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江苏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都是通过整合业务规则、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随着登记范围的扩大,调查和登记数据与其他管理部门数据实时交互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三是区块链技术不断完善。3月26日,央行旗下的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发布了中钞络谱区块链登记开放平台。这是央行旗下核心企业首度发布的区块链技术平台。目前,我国已经在多个层面开展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
不动产登记信息交互现状
在实现数据共享方面,目前普遍采取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数据点对点连通。为了解决数据的时效性,采取点对点连通的方式,或者是同一个单位基于同一个数据库进行访问。这样做的优势,是共享效率高,但弊端是需要与不同部门定义不同的数据交换内容和交换方式,导致系统接口过多、维护复杂。另外,跨地区、大范围的数据共享不具可实现性。
二是数据中心化。实践中,权威机构通过中心化的数据传输系统收集各种信息,并保存在中心服务器中,然后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布。目前各级政府都在通过数据归集的方式建立本地政务共享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政务共享信息库,这种方式确保了数据的权威、准确,但由于数据清洗入库时间长、体量巨大、并发访问巨大等原因,数据传输效率低、成本高,不能满足实时信息交互需求。另外,尽管引用了时间戳和数字签名技术,但由于各级政府横向和各条线纵向都在进行数据归集,导致出现众多的国家、省、市、县级以及各部位各业务的归集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验证工作量巨大,尤其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常实时归集后,数据是否一致目前尚无法验证。同时,数据推送时间不一致会导致应用上的冲突。
此外,目前采用的时间戳与数字签名、数字签章均是由可信赖的第三方来证明,这种方法容易出现数据腐败和篡改问题,且各机构之间技术不公开、不透明,通用性不强。数据的集中管理,也极易遭到黑客的集中攻击。
区块链技术下的解决方案
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
区块链的特征。一是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二是开放性。除了参与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三是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地交换数据,使得对“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的信任,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作用。四是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地存储起来(除非能够同时控制住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极高。五是匿名性。由于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是无须信任的。
采用的具体模式。公有区块链是最早的区块链,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区块链,是指世界上任何个体或者团体都可以发送指令,且指令能够获得该区块链的有效确认,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共识过程。私有区块链是仅仅使用区块链的总账技术进行记账,可以是一个公司,也可以是个人,独享该区块链的写入权限,本链与其他的分布式存储方案没有太大区别。考虑到不动产数据的公示公信特点,以及不动产登记机构的权威和法定性,特别是目前的数据共享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建议采用混合区块链技术,即设定不动产登记机构这些预选节点为记账人,每个块的生成由所有的预选节点共同决定,这也是预选节点参与共识的过程。其他接入节点可以参与,但不过问记账过程,其他任何人可以通过该区块链开放的应用程序接口(API)进行限定查询。
保障权利人个人隐私。不动产登记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尤其是大量的数据汇聚时更为突出。采用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使得存储在区块链上的信息是公开的,但是账户身份信息是高度加密的,只有在数据拥有者授权的情况下才能访问到,从而保证不动产数据的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
共识机制的选取。目前为止,没有一种共识机制是完美的,各共识机制都有其优缺点。工作量证明(POW)即干的越多,收的越多,该方法确认时间太长,无法满足数据共享需求;权益证明(POS)即持有越多,获得越多。股份授权证明机制(DPOS)与权益证明(POS)原理相同,只是选出了若干代理人来验证和记账。这两种方法都需要代币,不适用于信息共享应用;实用拜占庭容错(PBFT)和授权拜占庭容错算法(DBFT),可摒弃代币,共识效率教高,但存在联合作恶问题(会留下密码学证据);验证池(POOL)基于传统的分布式一致性工作,加上数据验证机制。该方法不需要代币,秒级共识验证。虽然去中心化程度不如比特币,但更适合多方参与的多中心商业模式。综上,在目前的应用场景下,验证池是当下更为适当的选择。
区块链的一个重要技术创新就是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基于这些可信的不可篡改的数据,自动执行一些预先定义好的规则和条款。比如,可以根据其他部门的共享需求,自动执行智能合约约定的规则,自动化提供交互共享结果(不一定是原始数据)。
全球化、大数据、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不断进步,将给不动产交易登记带来颠覆性的变革,随着公有链的完善,交易市场化、交易去中介化、登记去中心化、交易登记一体化、登记去属地化、登记信用体系全网化等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