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区块链智能合约——后视镜与向前看

责任编辑:zsheng

2018-07-26 11:50:06

摘自:18183

《祛魅智能合约》主要谈的是智能合约的真正含义,解释了智能合约的局限性。

但我们依然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后视镜看问题,这样你看到的只是已经发生的历史,而正在发生的未来需要更大的想象力。这篇笔记畅想一下智能合约能干什么——尤其在未来?

1)合约有什么用

在一个没有合约或者支付媒介的世界里,我们经常遭遇“交易死锁”困境。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片面包,我可以拿面包交换你的苹果。但如果我们不断地交换更多的东西,就会出现经济学里称之为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双重需求偶合)难题:为了让我们双方进行交易,我想要你的苹果的同时,你也必须很想要我手里的面包。但这种情况并不很经常出现。

货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可以先把面包卖出去换来钱,然后过一段时间再用钱去买苹果。通过钱,我们把原本交易必须具备的“双重需求”减少到了“单重需求”——我不需要拥有你想要的东西,但我稍后仍然可以获得我想要的东西。“同步交易”借助货币这一媒介转换成了“异步交易”,交易本身的限制被减少了。

合约与货币运作的原理类似。但它减少了更多的交易限制,让更多潜在交易的实现成为了可能。我们甚至不需要同步的价值交换媒介,哪怕是钱。我现在可以把一片面包卖出去,只要有人承诺我下个月他会把面包的钱付给我就可以。这种能力,一下子为我们释放了大量的、更多类型的潜在交易。交易也变得更加“异步”了。

合约让经济活动可以变得更加高级、复杂和定制化。

2)履行合约需要的条件

合约的履行需要监督、强制执行和争端解决机制。从传统意义上讲,这是政府应该提供的良好制度环境,公共服务提供合约履行环境,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私人部门创新做好保障。

在90年代中期,Nick Szabo也是按照提供一个合约强制执行环境的精神,创造出了“智能合约”的概念——一种在安全设备和硬件上运行的合约,不需要依赖法庭就会强制执行自己合约里的内容。

3)智能合约的泛化

基于区块链的加密经济爆发把智能合约的概念应用和普及开来。比如,在以太坊的白皮书里,“合约”这个词被用来形容所有通用功能的在区块链上运行的代码。

从加密货币起源来看,早期比特币设计讨论里,中本聪认为履约将成为比特币未来的一大方向。在2010年,中本聪曾留言道:“比特币最初的设计支持了多种类型交易的可能性,比如履约交易、担保合同、第三方仲裁、多方签名等等。如果比特币在未来真的发展起来,这些都是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探索的方向。”

合约创新可以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并不一定是和纸质合同一样的中规中矩,而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4)向前看:未来智能合约用在何处

企图用智能合约提到传统法律合同我觉得前途不大,一是这是拿苹果和梨子进行比较,没有可比性,二是这只看到了目前的存量蛋糕,使用场景有限,反而会错失未来的更大空间。

比如在传统p2p的电商交易中,用的是大家熟悉的淘宝模式或者京东模式,但是解决这个货款对付问题也可以使用多重签名的智能合约。在一个针对线上交易的多重签名的智能合约里,三方(买家、卖家、第三方)至少需要其中的两方进行签名。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任何人,或者任何事物,买卖双方如果交易起了争端将通过这个第三方进行协调。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个第三方作为仲裁拥有的权力非常小——它只能决定把钱转给买方还是卖方,当其中的另一方不遵守承诺的时候。第三方不能把钱自己收走,或者转给非卖家和非买家的其他人。

在传统法律环境中,无法有效解决自我履约问题,这一直是人类的弱点(不信你看满大街的严重拖延症患者,以及《自控力》书籍的热销程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在其畅销书《助推》中说到,要有一种约束机制,解决人类行为学中的所谓“时间贴现”问题。“时间贴现”主要讲的就是人类总是非常短视,宁愿马上得到1块钱,而不愿意忍耐一天得到5块钱:我们短期的行动往往跟我们长期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而自约束的智能合约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短期的短视,解决时间贴现问题,如果是这样,比如强制转账储蓄的智能合约帮助大家提高储蓄行动力,因为居民杠杆率太高而导致的次贷危机有可能会得到缓释。

进一步放眼整个世界的全图,你会发现:世界上大部分人并没有渠道可以接触到法律,分歧与争议有时需要花费高额的代价才能在法庭上解决。

2008年,联合国委员会估算,全球大概有40亿人无法接入使用法律。即使智能合约还处于婴儿期,它也有可能会先满足全球贫困人口的法律需求,然后才会再去考虑颠覆现有法律机构。

智能合约以高度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某种程度客服人性固有弱点,去解决现有的纷争与分歧,让法律通道更具可扩展性、降低裁决前后的成本。同时,作为一种开源的软件,智能合约允许人们尝试更多关于强制履约的实验与探索,有可能提高公权利保障履约制度环境的效率。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