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农民贷款整体上比较难,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抵押物,归根到底就是缺乏信用抵押机制。而传统金融服务手段又难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流程繁复冗余、信息验真成本高等核心痛点。
结合区块链数据无法篡改、智能合约等特点,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种业金融领域,则能够发挥出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高效率、低成本的价值传递作用。当种业经营主体申请贷款时,区块链技术依靠程序算法自动记录海量信息、分布存储、信息透明、篡改难度高、使用成本低,对种业经营主体的风控成本将大大降低。
同时,结合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可以实现金融单位、种业主体、种子采购者等多方的智能合约签定:比如种植大户贷款采购种子,承诺农产品销售后偿还,如果把下游农产品采购商一起加入到智能合约,则在农产品销售合同履行完成后,直接自动偿还贷款,从而大大提高资金流转效率,简化了贷款流程,让金融机构的风险更小,能够有更多资金流转到种业行业。
目前,北京爱种网已经开始了相关探索,种子溯源方面,爱种网推出了种子溯源系统、行业第三方种子溯源查询系统,并与“种业大县”山东寿光合作推出蔬菜瓜果“种、收、卖”全程追溯系统;供需对接方面,爱种网和中粮、金杉粮油、丰宝农业、敦煌种业等企业探索订单农业案例,实践区块链技术;种业保险领域,爱种网在辽宁阜新与富友种业等合作降雨指数保险、在黑龙江绥滨与大连期货交易所合作价格指数保险、在安徽固镇与中华联合保险合作风力指数险,均逐步应用区块链技术;种业金融方面,重点针对土地托管和土地流转,联合山西玉米研究所、江苏灌云县等,引入区块链技术进行贷款等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区块链技术“赋能”而非“颠覆”传统农业产业链。可以预见,区块链技术与种业领域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十分广泛,应用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潜在风险,一是区块链概念有被过度消费的倾向,必须理清区块链和“币圈”、ICO的界限,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应用技术;二是相关技术尚待完善成熟,准入门槛依旧较高,资金、技术成本和应用场景测试探索等瓶颈有待突破;三是监管体系尚未完善,需要预防行业乱象、治理鱼龙混杂的炒作项目,真正让区块链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