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计算机应用的第五次颠覆式创新。近来,多地政府纷纷布局区块链领域,意图抢占区块链产业的制高点。但作为一项大有可为的技术,区块链技术也呈现出一种被过度吹捧的现象。工信部总经济师王新哲表示,我国的区块链尚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其广泛的推广应用仍需一段整合和发展的过程,需要产学研用各方的共同努力。
地方政府拥抱区块链
10月8日,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在海南生态软件园正式设立,这也是国内首个正式授牌的区块链产业试验区。
同日,作为区块链试验区的重要支撑平台,由海南生态软件园和牛津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共建的“牛津海南区块链研究院”揭牌成立。同时,园区牵手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区块链与监管科技实验室,共建“区块链制度创新中心”。
不只是海南,长沙也于10月10日召开专项会议,审核并原则通过了《长沙市关于加快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区块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再添一把火。
随着区块链进入“大爆发”时期,各地政府开始纷纷布局这一新兴技术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14个省市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政务+区块链”的相关尝试,多个省份已经将区块链列入“十三五”战略发展规划。
比如,雄安上线了区块链管理平台,尝试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在传统工程项目中易出现的资金挪用、工程质量等问题;佛山禅城区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IMI身份认证平台,为市民建立信用身份;陕西省从全省一体化政务云平台入手,打造区块链平台“陕数通”等。
缘何加速布局区块链
地方政府纷纷加速布局区块链原因何在?且看区块链究竟能带来什么。
其一、重塑公共服务。使用区块链可以承载政府所有的档案,无论是所有权还是知识产权都能够登记、追踪,有效地保障信息的不可篡改,以及追溯源头;还能打通“数据孤岛”,方便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整合。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数据和信息上链,就能保障产品信息的公开透明,及时发现和制止问题产生,同时能够进行有效的事后追责。
其二、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目前,不少产业的产业链协同效率不高,尤其是国际贸易领域。例如: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检验检疫、通关等证明文件,各国标准不一,直接导致国际贸易商品流通速度慢,跨国协同难度高。而区块链技术可以打通各国商品流通信息,实现对国际贸易商品流通全过程的溯源,甚至互信实现快速通关,提升效率。
其三、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从应用范围看,区块链技术几乎在所有的产业场景都能落地应用。目前实体经济成本高、利润薄,尤其是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占比不低,而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帮助企业降低这两部分的成本。
其四、解决行业顽疾。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纂改、可追溯等特点不容否认,该技术可以运用在医疗、金融、保险、供应链等众多领域,解决很多行业的顽疾。
去伪存真发挥技术优势
随着地方政府全力推动,区块链+产业应用正在全方位落地。有专家预测,到2025年,它将为企业新增1760亿美元的价值,而到2030年,更将超过3.1万亿美元。
同时也需要看到,一方面,“区块链+”浪潮来势汹汹,试图在各行业掀起颠覆性革命;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存在非理性繁荣。
首先,盈利模式缺失。从商业角度来说,主要问题在于产业模式不清晰、盈利模式不成熟。其次,隐私保护差。在公有链中,所有交易数据都是公开和透明的,这对一些应用方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就商业机构来说,很多帐户和交易信息都是这些机构的重要资产和商业机密,不希望公开分享。最后,交易效率低。就商业应用而言,交易吞吐量和时延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但区块链做不了高频交易。单单数据写入区块链,最少要等待十分钟,所有节点都同步数据,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此前李笑来录音门更暴露伪区块链收割韭菜现象。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指出,“过去三年区块链技术带来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但是大量泡沫带来‘非理性繁荣’,现在要逐步去伪存真。”
确实,我国的区块链尚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其后续的平台建设、技术发展都还需要进行多方位的测试。政府既应重点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快相关技术在复合应用层面上的研究,也要保持理性和冷静,真正做到去伪存真,建立健全机制,加快产业标准建立,才能有效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产业场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