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现场速记。

浪潮信息方案与测试部、企业推进部总经理 刘志勇
刘志勇: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好几年了,每年都来讲,讲过很多内容,有讲过智联计算、云数据融合等。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这个主题不太新鲜。今天为什么还是要回头再看一下我们的数据中心?是因为浪潮觉得数据中心在这样的环境下到了该升级的时候。
首先有个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中国GDP到底靠什么来拉动的?主力军到底是谁?40年前,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靠的是央企跟大型的国企,比如说当时邮政和电信还没分家,那时候还叫邮电局,其实就是后来的邮政和电信。后来过了十年,沿海的经济发展,民营企业起来,慢慢靠制造业和消费拉动整个经济。15年前靠房地产,现在靠数字经济。今年,我觉得数字经济是特别火的话题。
在这儿可以看到几组数据:18年、19年到未来两三年的预测。数字经济以及数字拉动经济占的GDP比重,从2018年31%到2023年51.3%。今年数字经济特别火,到今天24日这么多会,首先是2日到18日浪潮有17城市数字化的巡展,今年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国家级的大会主题是数字经济,腾讯的数字经济大会等等,还有非常多。所以今年我们对数字经济话题被整个政策、国际局势各种引导。
大家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比如说我们入住酒店的时候,大家都是从各地来的,要出示健康码,这跟我们生活实际的相关。中国在疫情期间最早恢复,而在很多城市里居家隔离。封城时,生活基本不受影响,靠的是强大的物流、强大的电子商务。教育跟办公不用问了,比如现在大量的会议到远程,上一个学期整个中小学小孩基本在家里上课。所以不管从生活到工作,数字化对我们的影响非常直接。
我们作为设备制造商还看到了另外的数据,今年年初疫情来了之后很多人预测经济会不好,我们当时也预测会不会对公司的业务产生影响?实际情况是今年第二季度(最新的IDC数据)跟去年的第二季度比较的时候,浪潮的整体出货量提高了50%,超过50%,这个是非常、非常大的提升。 第二家是一个美国公司,做ODM定制的。第三家是中国企业,第四家中国企业,第五家美国公司,但是如果把中国的业务扣掉以后,它降了6.6%
中国在数字经济中设备制造量是超过其他国家,超乎我们的想象。右边是金融设备的增长,包括笔记本等,这几年PC、笔记本增长量不快,今年的Q度跟去年Q度比起来,笔记本的增长20%多,平板20%多,PC超过10%的增长,可穿戴设备增长14%,这些都是因为你得远程办公、远程工作、远程去上课等等,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整个设备的发货量在提高而且是大幅度的提高。
这里的数字经济本身是怎样推动和建立起来的?最底层的是数字经济核心技术产业,包括云计算、5G、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刚刚兴起来的未来几年会逐渐落地的边缘计算。在它上面表现出来的数字经济形态是什么?是信息技术的服务,社交媒体、通信包括卫星定位等等,还有内容服务,传媒、娱乐、教学等等,还有数字交付。
再往上一层是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它带来的转型是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整个产业智能化以及降本增效的这样整个社会的变化。这个就是我为什么今天不讲区块链、不讲大数据,我们回到最基础的那件事儿就是数据中心。
从原来传统数据中心,这几年我们讲叫云数据中心。如果再发展,可能它会发展成智慧化的数据中心,就是我们现在提出来的概念叫智算中心。说到智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有什么变化?数据中心是我们的工具,没有数据中心我们整个业务IT无法运转。中间这一部分没什么变化,底层还是云,云上面管理的是计算、网络、存储三大件,再往上是智算中心的操作系统,再往上跑的是跟大数据、人工智能各种各样的相关应用。
但是变化在哪儿?变化在于未来在这样的数据中心下,它需要有智慧化的特点,就是它要有智能化的边缘计算,要有系统智能化的边缘管理,数据要智能化整合到一起,让大家把它用起来,而且还要跑智能化的应用。
它的原则:第一是开放的,它一定是个开放的标准。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开源软件、越来越的软件定义东西,如果是封闭系统很难做到;第二是效率的;第三是普世普惠。数据中心跟普世普惠的关系是什么?越来越政府做大数据中心、园区,为什么要做这个?原因是因为它要给本地的企业提供服务,有人说我是企业,普世普惠跟我什么关系?
举例,全国最大的做空调的公司,前两年他们大概花了三千多万做了自己的小型的超算中心,我当时问了他们的CTO,我说你们花这么多钱做这么大系统,你一直会用它吗?会不会闲置浪费投资过度?他说基本上不会,首先第一个我要用,第二个我下面还有好多、好多供应商,有些供应商很小,非常小,比如生产面板、机箱外壳的,他说这些公司没有钱做自己的智能化运算,今天我们以云服务形式把我们仿真系统的运算能力提供给他,也许他花很低的代价就可以保证他的供应商能够有自己的技术进步。这一点相当大企业知名品牌在承担它的社会责任,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普世普惠未来也是开放的智算中心应该有的特点。它有六个特性:开放、敏捷、分层解偶、资源池化、数据、云和边缘。
首先第一个特点开放,IT开放包括标准化,90年代经历过一次。什么时候?当时我们很多大型业务军用转向民用。小机开始,由于X86构架越来越成熟,它促使了我们整个服务构架有了新名字叫工业标准服务器,到今天我们所有的计算中心里面用的服务器还是工业标准服务器,意味着我在一个机柜里放谁的产品都可以,因为它都遵循统一的标准。今天已经标准化了,为什么今天还要再讲开放化?随着云和软件定义发展,今天导致另外一个问题,今天不管你用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好多开发都是定制的,今天这个构架反而因为云的出现变得越来越封闭起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开放是非常必要的。
这个开放第一,它要硬件是开放的,基本都标准化的硬件。第二,所有的系统包括应用,包括这些应用如何调用硬件资源都应该通过软件来定义的。再上面一层跑的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情况下的软件,因为今天的软件供应速度以及软件应用上线的速度也会比以前快很多,这个后面我会讲到。
第二个特点敏捷。这是最不需要解释的事儿。今天淘宝上有一款网红产品,它被别人复制,有人卖这个挺好我也要卖这个,需要上线的时间是6到7天的时间。你要注意在这6到7天时间里面要解决首先一定是ODM的事情,得解决物流问题、仓储问题、生产问题,还要在系统上去部署它,6到7天。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一个产品或者一个应用,如果你要跑在跟互联网相关,可能只有6到7天去部署这个业务,正常情况下我们要一个月吗?还是两个月?要尽快上线业务,它会有弹性的部署、对业务环境自适应、模块化的设计以及智能化的跟互联网的连接,这个就是我们对敏捷的看法。
第三个特点分层解偶。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理解,大家只要想一个问题就可以。今天公司里用的ERP软件用的是哪个?如果把ERP软件下线换一套行不行?肯定不换的,因为成本太高,代价太大,根本下不来。解偶解的是把以前紧偶合的那些分开,让其每一层都开放每一层都有自由的选择。它涉及几方面把解耦合解开,第一硬件厂商分离,在标准化的智算中心数据中心的结构上,你的硬件基本不会被限制的,各种各样的交付方式都可以。比如说我们原来说做普通服务器后来到高密度,今天做整机柜交付,比如交给阿里、腾讯,一次交付就是42U柜子,那个硬件形态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今天如果再交付,我们可以交付半高的柜子,也可以交付12U、6U柜子,所以在产品形态上比以前丰富多了。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够开放,如果不能够解偶,你怎么去适应这些新的硬件形势呢?同时在平台上它应该也是解偶的,它没有紧偶合的关系,你用A家的云也可以,用B家的云也可以,因为未来是多云环境。还有就是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应用是已经菜单化的选择了,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可能核心系统是CRM、ERP不太会动,但是上面跑的好的新的应用和新的业务模式。什么叫新应用?今天可能在任何一个机场、码头或者长途汽车站,如果不能跟人脸识别结合,这件事情无法运转。疫情发生希望以后,从需求发生到今天应用不超过两个月,所以未来我们说应用它也会需要大家有一个随时取、随时用、随时能上线,这个就是解偶的好处。
接下来的是资源池化。中国政府经常讲集中办法办大事,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国家,不管疫情也好还是大型灾害也好,中国是唯一一个国家动用国家力量,很短时间把国家资源放在需要的那个地方。由于我们未来整个数据中心里运算量变大、数据量变大、上线要快、应用变多,这种需要我们在计算能力上,不是有多少个物理的主机,而是你有多少CPU,甚至有多少核,多大的内存,它看的是整个数据中心的能力而非单机器能力。这种情况下,资源只有池化了才能集中力量,你集中所有计算力量之后才能用软件定义的方式,用云操作系统方式把这些计算能力分配到那些需要计算能力的地方去,这就是我们所谓干大事就是这么来的,因为你能分配它,有资源不能分配,这个资源没什么太大的用处。分配完以后,基本你的资源不会被浪费,保证所有重要事情都在最高效的被执行。所以我们在资源池化上未来一定是整个数据中心,我们看数据中心的时候,在智算中心这个概念下,所有的运算,包括存储、网络和计算放在一起看的,我看的是整个计算中心池化资源有多大,是多大的池子。
然后是数据。最近宝钢又跟另外一个地方大型的钢铁集团要重组,在中国这种情况就没停过。每次重组之后,都面临数据中心的合并,要纳入到宝钢下面去。每次都挺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它带来工作难度、管理难度,最大的问题是以前两个钢厂之间数据不能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数据不能够被统一利用起来,做数据中心干吗?请你做数据中心的目的是把数据用起来。即便是同样的体系,你的数据一定是能打通的吗?也不一定。也许你的数据是文件、块、大数据或者数据库,不同的方式也代表了你有不同的管理办法,能不能把这五种甚至更多种的数据类型一起把它管理起来?这不是单独硬件的问题,而是数据中心的问题。在未来在智算中心的情况下,一定要把数据的孤岛打破,把数据的价值能够释放出来。
多云。其实很多人认为多云是厂商炒的概念,我们实际看到的情况不是炒的概念,这是客户真实需求,他就需要多云。比如政府,不要说北京、上海这样的政府一管好几千万人,哪怕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在中国随随便便500、600人很重要,对于这样的城市,你给这些人提供服务的时候,站在政府角度一定要给自己做私有云吗?这样数据安全了,可是接入的时候,第一管理起来麻烦,第二速度也不能保证,因为它只是简单的咨询、查询服务,偶尔调用数据库的数据而已,做验证和对比。这种情况下一定需要做私有云吗?我认为公有云就挺好。但是如果你涉及到政府核心业务,你一定需要私有云的。
而今天我们会发现真正的这些政府在用公有云的时候有好几家,每家情况不一样,私有云也是用好几家,企业角度也一样。今天谈企业,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比如地方纳税前十强的企业,我们在谈的时候没有一家只跟一家单独谈公有云和私有云,多云的概念是多个公有云加上多个私有云,这个不是厂商要不要炒概念,而是因为你在实际工作中就需要。所以未来一定是多云的融合,而且能够统一的去调度。
然后云边协同。因为5G的发展,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你每天走的步数数据,其实这个数据一直有,只要每天走就一直有,但是以前你从来不去算它,因为你觉得太费劲。今天手机揣兜里就完了,有些数据早就有的,只是大家没有去用它。今天我们在物联网情况下,冰箱、空调都产生数据,我们的商业空调都有SIM卡的,是一直在传数据的,家用的应该没有。所以我们有些数据一直在出现,一直在不产生,只是说今天由于计算能力厉害了,所以那些数据收集起来以后我能用了,我可以把它作为数据使用它了。第二,今天大概传感器应用导致可以收集这些数据了。还有由于5G原因,导致这些计算结果能够被传输了,这都导致边缘计算的发展。
昨天我派了一个团队到郑州,这是国家级的盾构机的公司,国家要建立盾构机中心。他们是非常典型的边缘计算,因为它有两个诉求,第一希望盾构机未来是无人驾驶的,不能有人,设备极为昂贵,一个钻头如果断了需要花好几万。第二个钻头不能断,他们想更奇怪的办法,比如碰到石头的时候,前面加气囊,只要碰到石头气囊先被打碎。它用了很多奇怪的办法,这些东西未来都是通过传感器把工作面的数据传到本地算,算完以后跟数据中心连接。所以未来的数据中心,不管制造型企业还是经营型企业还是贸易型的企业,未来基本上都会传统边端的运算。
所以数据第六个特点是云边协同。把边缘端和主数据中心连在一起。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第一个要通过云化,把自己所有资源管理起来。第二个把所有的数据融合在一起,最后达到让整个的系统智能化,这个智能化是被我们赋予给它的。
最后我们希望浪潮的智算中心的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到国家新基建全国性的工作,而且能够帮助到所有的企业让大家的企业运转更好、更有效率,今天我的汇报就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