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透明计算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消息传遍网络,引发多方质疑。透明计算究竟是什么?根据中青报对得奖者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的采访,是指“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系统时,不必考虑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应用程序,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在自己的终端设备上选择和使用相关服务。”
听上去好耳熟是不是?这难道不就是“云计算”的复刻版?为何又要称其为“透明计算”?有不少网友对其的创新意义提出疑问,直指其恐怕是迄今为止最水的自然科学奖。为此,向来不怕事大,目前只能在推特上刷存在感的方舟子更是跳出来炮轰这个奖肯定是利用权力和官场人脉运作的结果。
那么,这个奖究竟靠不靠谱?根据百度百科的资料,这个奖第一次颁发1956年,华罗庚、吴文俊和钱学森三位科学家获得一等奖,之后陷入停滞。从1982年恢复以来,一等奖曾多次空缺,比如2010年到2012年连续三年都空缺,似乎展现了较为严谨的评审标准。而上一次的得奖者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
从该奖的获奖历史来看,主要集中于生物、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领域,今年是首次把一等奖颁给计算机理论和信息技术领域的“透明计算”。据笔者猜想,这或许与目前国内IT通信届火热的“安全自主”热潮有关,众多国产厂商在这波信息安全热潮下获得了不少成长机会,而云计算又是信息产业的大势所趋,”透明计算“被作为中国云计算操作系统的代表,是国家大力推进IT国产化的一种政策风向表现。
操作系统一直是国内IT业的软肋之一,虽然多年来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努力也不算小,但推出的红旗Linux、中国操作系统COS等国产操作系统都没真正实现市场化。在这种情况下,荣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透明计算”想要成为突破口,难度恐怕不小。
其实,这几年国内的不少IT企业也在云操作系统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其指望政策,不如指望在市场中激烈竞争的国内云服务商更靠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