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2500年建城史的南京自古就是科教文化中心。如今,这座历史名城步入了现代化的建设,同样在教育信息化上引领着时代潮流。
“目前南京著名高校有54所,位列全国第三,在校大学生80万人,基础教育学生89万人。在南京这样一个820万人口的城市,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在校学生总计达到190万人。我们力求以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双轮驱动,以信息化引领更有品质的教育现代化。打造一个与世界国际接轨的教育名城。”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接受采访时表示。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
教育基础设施全面云化
云计算可谓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落地的关键基础。为此,南京正在打造一朵全面融合的教育云,实现计算、网络、存储等IT资源的全面互融互通。
据悉,南京教育云,实现了从IaaS层面到应用层的全面云化,目前已经完成了南京市电教馆、区电教馆以及学校之间多级基础设施资源之间的共享。
“也就是说,从物理上,虽然市级、区级电教馆、学校里都有机房。但在逻辑上,实际上就是一朵教育云,相互之间的IT基础设施完全是可以共享的。要是市里的资源不够用,可以把区里边的资源拿出来给市里用。甚至是这个区的资源,拿出来给别的区用,这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新华三集团副总裁、云计算产品线总裁吴健表示。
全面云化所带来的好处是成本的大大降低以及整体效率的提升。潘东标指出,在新华三的协助下,南京教育云的建设投入下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在成本降低的同时,性能却比原来更加提升了。比如过去的云学堂需要在每个教室都进行设备部署。而现在整个市,可以只用一个数据中心来支撑所有云学堂,学生上课的话,只需要一个显示屏幕就可以了,所有的后端,全部都是在一个数据中心里面。”吴健对此补充道。“同时,云学堂还演变为一个运营中心。优质教学资源可以共享给全区,学生直接在云学堂平台上进行教学视频的点播。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公平。”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云计算产品线总裁吴健
打造人本化的智慧学习空间
未来,南京市将继续探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技术驱动教育行业的变革,构建人本化、个性化的智慧教学空间。
“如何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和个性品质,在人本化的智慧学习空间得到充分挖掘,这是我们最近几年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潘东标表示。
所谓人本化的智慧学习空间,指的是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多样化的学习模式、现代化的学校场景,相互融合共同支撑的新形态。潘东标认为,要搭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适应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需要四个方面的“一流”。
“首先是一流的理念。我们专门针对普教校长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让学校转变理念,来洗脑、来培训,接受教育现代化的内核。其次是一流的专家来进行指导。还需要与像新华三这样一流的企业进行合作,最后共同做出一流的创新实践。”
目前,南京正在推行移动互联网环境的教学,学生自带iPad上课,通过BYOD方案来利用更多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未来,还将积极联合行业力量来推行创新教育的跨界融合。
“公共性服务由政府买单,个性化资源需要市场。我们需要企业、行业来指导和支持,实现跨界融合,连终端都要融合,才能有创新思维的教育环境。我们目前正在尝试类似于美国的STEM课程,由行业协会来主导,培养推进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创新型人才。比如由南航大和南京航空航天协会支持的月苑小学无人机教学,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和南师附小的STEM课程,都是集合大学协会的力量,实现跨界融合的教学。” 潘东标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