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12月了,阿里怎么还在做校招?

责任编辑:editor04

2014-12-05 20:39:43

摘自:百度百家

做生意讲究“金九银十”,对于人才招聘来说同样也是如此。再看看社会招聘,多数应聘者一般都是习惯跳槽的“老油条”,他们比那些堪比吕布的职业经理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做生意讲究“金九银十”,对于人才招聘来说同样也是如此。所以,圈内的这些大小公司每年一到这个收获的时节就奔赴校园,争先恐后地去吸取新鲜的血液。可怪事常年有,今年特别多,阿里巴巴的校招竟然搞到了初冬12月都没做完……根据了解,阿里今年特地提前从8月就开始校招进程,但到现在都还因为没有招满而处于补招中。上市后的阿里按理前途和“钱途”都大好,可广大天之骄子们这回却不甚买账,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为什么大家这么爱校招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有个疑惑——业内公司为什么都非得去“985、211”做校招呢,加大社招的力度不是更好吗?在小内看来,企业做校园招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能用较低的成本一次性获取大量年轻高素质人才作为储备,招聘活动在进行的同时还在校园发挥着广告的效应。

老实说,虽然很多毕业生最后“什么也没学会”,但胜在年轻有活力,可塑性强。涉世未深的他们,在接触公司文化之后很容易就产生认同感,所以这些年轻的员工往往会有很高的忠诚度。扯得远一点,如果他们入职后在公司内部找个人结个婚什么的,那夫妻俩更会长久扎根于此并且几乎不会考虑跳槽。支付宝的CEO彭蕾,当年就是因为丈夫孙彤宇的缘故毅然成为阿里十八罗汉之一的。

再看看社会招聘,多数应聘者一般都是习惯跳槽的“老油条”,他们比那些堪比吕布的职业经理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社招做多了,工资成本首先就要提高很多,其次这些“老油条”往往不够稳定,能长期留下来的少之又少。所以,除非公司真的很缺人急缺人,或者正好出现了具备合适能力的突出应聘者,否则社招从来都只是Plan B。

正是因为低成本的校招有这种“白纸优势”,希望人才速来常留的互联网企业每年秋季都乐此不疲的奔赴各地的知名高校,大力招揽心仪的青年才俊。作为三巨头之首阿里,虽不求一定独占鳌头但起码应该也要在人才争夺中位列翘楚,可为什么阿里的校招拖到12月都仍未完成呢?“不是阿里不努力,也不是友商太狡猾,只因新兵太难招”。

选择多了,心气傲了

关于为什么阿里今年校招状态不理想,或者自己为什么会拒绝阿里的offer,知乎上有大量的网友近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有人很实在地说,他就是因为钱的问题。阿里给出的薪资待遇太没诚意了,13K*15在BAT中可算是最低,甚至与二线的互联网企业相比都不具备优势。业内有句名言“真正的好公司跟你谈钱谈股票谈期权,把真正的实惠送到你手里,然后让你心无旁骛地安心干活;不地道的公司跟你谈人生谈理想谈价值观,然后把你忽悠进去,再压榨你那剩余的一点利用价值”。在这些因为待遇问题而拒绝阿里的同学眼里,恐怕阿里属于后者。看到这样的情况,Jack Ma会不会像小时候一样爆粗口呢,反正他不会高兴就是。

其实关于薪资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光比较纸面上的价码往往很难得到真实的情况。小内就拿百度给出的14K*14.6来说吧,实际情况是很少有人可以拿到满额的12+2.6,往往达到12+2就非常强悍了。在缩水的情况下,阿里的薪资与所谓价码更高其他公司比起来未必少太多。为了几千块差距的就轻易放弃一个诱人的选择,真不知这是有抱负有态度还是“一心向钱看”呢。

还有人关注未来,觉得去上市后的阿里前景没那么好。他们的核心观点是“自从阿里在纽交所敲钟的那一刻起,这家公司需要的就再也不是合伙人,而是螺丝钉了。那些真正吃到肉的人已经赚的盘满钵满了,这帮人作为既得利益者,不再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拼搏动力,但公司还得继续运作,所以必须招聘新人。但他们真正要招的,不是精英和大牛,而是那些水平基本过得去、能吃苦能加班、认同阿里价值观的普通码农而已。”

小内不禁得进入开喷模式。不论是技术岗产品岗还是其他岗位,作为一个普通校招新人,无论是去阿里、还是百度、腾讯,乃至苹果、谷歌、微软,到哪家不是先从螺丝钉做起呢?这些公司上市取得巨大成功,然后员工就变成“既得利益者”?大家就“不再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拼搏动力”?那干脆一辈子做个屌丝得了,公司也不要做大做强、不要赚钱、不要招人,这样就是“非既得利益者和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拼搏动力”了?看到90后小朋友们这些幼稚的观点,更小的95后00后们也就都放心啦。

也有人讲得比较高大上,他们不认可阿里的文化和价值观。他们抱怨HR在整个面试中所占的分量过大,对于技术强调的不够。又认为由于崇尚所谓“价值观”的洗脑主义盛行,HR们都有一种飘飘然的错觉:“阿里给你发offer,是天大的恩典,你应该马上把三方寄过来跪舔我。什么?你拿了别的offer不想来了?你小子还没睡醒是吧!”他们还从行政人员的地位过高,又看出这家公司的文化和价值取向——浮夸腐臭的官僚文化,这就彻底地摧毁了很多技术牛们对阿里的美好理想。综上让他们下定决心,放弃了阿里的offer。

说得真精彩,小内都想为他们鼓掌了。可我们仔细看看,还是抱怨的成分居多。HR在面试中权重大,作为公司的一项传统,你若不认可完全有自由一开始就不投简历。而所谓官僚文化,说得跟已在阿里耳濡目染数载一样,“黑人”真不带这样干的,一点真凭实据也没有。至于企业文化或价值观,每家公司都会有所不同,具体而言甚至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对人选的需求也不一样。打比方说,有人来买螺丝造房子,就算你是法拉利上的螺丝,你对造房子没帮助的话,一样的不会选你。适应并接受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是无论加入哪家公司都必需完成的一个心理任务,否则整天跟一群你不喜欢的人做不喜欢做的事情,其结果恐怕就是“***又有人跳了”。当然,抱怨归抱怨,这些年轻人拒绝阿里的offer,同时也是他们不盲从,独立思考的体现。

小内觉得之所以阿里这回校招进展不理想,归根到底是因为:其一,阿里多少还是有些高估了自己上市后的吸引力,并没有拿出足够的诚意出来,所以在校招中显得"槽点频频";其二,目前行业形势大好,大量的公司有充足的岗位需求并且能给予富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将阿里的应聘者进行了分流;其三,虽然这些年轻人过于有棱角,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幼稚而偏激,但不得不承认新一代青年更加有主见与想法,这其实是阿里offer被不少人拒绝的主要原因。

综上,阿里校招进程的缓慢,偶然中有着必然因素,可这艘庞大的巨轮不管客满与否都将按时启航驶向蔚蓝之深海。

至于这些90后,虽然他们还稍显稚嫩,但已来势汹汹地进入互联网业的职场。不光是阿里,业内其他企业今后都需要为90后乃至95后00后而调整了,现在仍是马佳佳余佳文们适应主流,但未来他们终将颠覆主流。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