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左为有孚网络执行副总裁吕鑫
吕鑫:各位企业网的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吕总,我记得去年也在这个时候跟您做过交流,但是我们注意到2016年有孚网络有过一些变化,您跟大家介绍一下这种变化?
吕鑫:有孚网络的变化和整个行业的变化大同小异。在过去一年里,企业信息化转到了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转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领域。有孚网络跟着这些信息化技术潮流一直往前不断的走。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成功落地了很多工业4.0的企业和平台,还有一些医疗平台,在人工智能这一块,我们也引入了大量的合作案例及成功经验,希望能在今年带给大家一些尝试。
主持人:您刚才说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有孚网络做出了一些调整,有孚网络其实一直希望打造企业级云计算运营商,这个概念怎么理解?跟您刚才提到的这些技术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吕鑫:有孚网络一直讲九个字,企业级云计算运营商,首先我们是运营商,有基础数据中心,带宽链路和我们整体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同时我们服务企业,我们只做2B的业务模式。同时我们的服务场景是以云计算的方式交付给用户服务的结果,而不用用户关注这个服务的过程。同时交付结果意味着我们交付用户完整的SLA,减轻用户端的负载。
当新兴的技术名词铺天盖地向用户涌来的时候,用户猝不及防,很多时候没有对新技术应对的人员和团队,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把需要应对的场景和业务模式、业务能力的模型装在我们平台里,用云计算方式服务给企业,企业不需要做人员上的技术准备就可以尝试使用这些新技术给企业带来的价值。
主持人:在云计算领域,很多运营商也是做云计算的,而运营商的基础网络资源非常有优势。有孚网络提出我们做企业级云计算运营商,这个理念会不会担心跟运营商之间会有竞争?
吕鑫:有孚网络做企业级云计算运营商的理念,和各运营商之间更多是合作的关系,现在运营商已经开始不去建数据中心,不再投资重资产。运营商的数据中心怎么来?就是通过第三方优秀的数据中心去做共同的合作。
在这个合作的过程当中,有孚网络更多扮演了服务的角色。运营商去做更有价值的东西。
其实无论是针对运营商,针对企业客户也同样如此,企业只要有想法,它想做这些事情,它必须准备这些团队这些资源。而现在,它只要交付给有孚网络,有孚网络交付给企业结果,企业只需起到规划、监督、审查、最终收获结果就好。
通过这种方式,让有孚网络的服务模型和服务能力与运营商走得更近,贴得更近,同时服务用户更加精细。
当然,有孚网络在整个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底层工作,帮助用户侧减轻运维带来的压力,而客户只需要提想法、提需求、提出对底层平台的要求即可,有孚网络按照这个要求实现客户的想法。
主持人:有孚网络更倾向于自己跟各行各业,无论是运营商还是企业级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所长,为客户提供服务。您刚才说到有孚网络在基础底层架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前都做了哪些?
吕鑫:首先从云计算的平台上讲,有孚网络从去年开始打造了一个三地的数据环网,把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打通后,可提供金融级别的容灾服务。而金融级别的容灾服务在整个容灾领域里面是最高级别的,是可以达到6级容灾的服务架构。
这些服务架构,可把整个应用负载分散到全国三地,在这三地实现用户的就近接入,异地的容灾。通过这种服务架构,有孚网络可以帮助用户做到异地容灾、数据海量存储等等。
在此场景下,有孚网络搭建起了自己的云生态底层,同时通过有孚网络的带宽链路覆盖全国,从而覆盖比如工业4.0 里IOT终端的接入,APP用户的最终接入等等。
在云计算方面,有孚网络在专有云、混合云发力比较多,原来用户做私有云用open stack平台,但是其平台底层跟公有云底层无法打通,只能在应用层上有所连接。这是目前用户的一大困惑。有孚网络实现了动态迁移动态调整,可将用户侧的应用场景完整的在有孚网络的平台落地。
这样,不仅客户在基础投入,软件、硬件、人员得到了保护,第二,也真正做到了实时的业务迁移。
主持人:整个行业都在打造自己的云生态,有孚网络的云生态是什么情况?
吕鑫:有孚网络分合作伙伴、用户、有孚网络三个生态圈。有孚网络提供基础平台架构,提供我们原生的一些SaaS产品,这个平台可以租用给用户,用户在从底到上构建它的信息化过程中,不需要付任何重资产的场景。
从合作伙伴的层面来看,合作伙伴有自己的产品,或者应用,或者硬件平台,他们可以与有孚网络在云的方面进行合作,将有孚网络的底层,嫁接到合伙伙伴的产品和应用上,同时服务给最终客户。这样便把原来传统的硬件商或者集成商的角色转变成可以提供云计算服务的服务商,一起服务客户。
从客户角度来讲,用户可以在生态圈里找到应用场景直接租用,找不到应用场景的,有孚网络可以联合合作伙伴一起把这个应用场景打造出来,最后保证用户是云管端的应用场景落地。
主持人:非常感谢吕鑫总带给我们的分享,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了企业级云计算运营商在某些方面充当的角色。我在想在云的大世界里,无论你处于何种角色,是基础架构也好,还是企业应用也好,都是为了给最终用户提供更加简便更加有弹性的云服务。非常谢谢吕鑫总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