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D1Net》9月26日讯
华为HCC2013中,发布了不少好东西,有高端存储,有服务器新品,有云计算解决方案。可是这些都是产品级的解决方案,对于设备厂商来说,发布个产品解决方案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当华为敏捷制造解决方案也在HCC2013中浮出水面时,笔者心动了。
何谓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是美国国防部为了指定21世纪制造业发展而支持的一项研究计划。该计划始于1991年,有100多家公司参加,由通用汽车公司、波音公司、IBM、德州仪器公司、AT&T、摩托罗拉等15家著名大公司和国防部代表共20人组成了核心研究队伍。此项研究历时三年,于1994年底提出了《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在这份报告中,提出了既能体现国防部与工业界各自的特殊利益,又能获取他们共同利益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敏捷制造。
由于敏捷制造是在具有创新精神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先进制造技术(以信息技术和柔性智能技术为主导)、有技术有知识的管理人员三大类资源支柱支撑下得以实施的,也就是将柔性生产技术、有技术有知识的劳动力与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合作的灵活管理集中在一起,通过所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对迅速改变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进度作出快速响应。因此,敏捷制造比起其它制造方式具有更灵敏、更快捷的反应能力。
中国的制造业需要敏捷制造吗?
身边有从事制造业朋友的读者都明白,自国内人口红利消退,人民币被迫“升值”后,制造业是首当其冲、每况日下。人民币升值1/4,意味着制造业的收益将减少1/4,另外,用工成本的大幅增长,让这个本来是GDP支柱产业的制造业雪上加霜。与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不同,我国当前面对的经济危机主要是制造业的衰退。如今为人所诟病4万亿投资也没有落到制造业几分,这让制造业愈发萧条。如何拯救?圈内人都明白,答案就两个:资金与经营模式。可是,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资金紧缩已经让众多制造业企业深受其苦,既然借不到外力,那便自我蜕变,苦练内功罢。
敏捷制造,就是制造业寻求自我突破的关键要素。其包含的管理、技术、人才三方面中,每一项的实施都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企业在敏捷制造理念下的长期积淀方可成型。唯一可以在短期内可尝试突破的即是对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利用。对于智能技术的利用案例,大家必然早已熟知——富士康机器人计划。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制造型企业,富士康的成功与衰退,如同整个制造业的风向标。作为苹果设备的代理生产商,富士康的发展随着苹果的成功亦达到顶峰。尽管富士康在苹果成功因素中的作用被严重低估,但是圈内人都明白富士康与苹果的畸形产业链才是苹果庞大利润的来源,也是我国制造业在人口红利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后期的最后一抹绚丽。如今,随着用工成本增长,富士康在无法该变其产业链畸形地位的前提下,只能寻求在制造技术方面寻求突破,它的选择就是智能技术。2012年,富士康公布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引起外界瞩目。郭台铭在此孤注一掷,将五年实现自动化。可惜事与愿违,一台机器人成本约14w,到2014年装配100w台的机器人计划意味着无比庞大的资金投入。这自然是当前陷入内忧外困的富士康所无能承担的。因此,在当前智能技术的性价比问题有待突破之时,信息技术就成为了制造业企业的另一个自我救赎点。此时,华为推出了敏捷制造。
何为华为敏捷制造?
华为敏捷制造并非敏捷制造的全部定义,它所能做的,仅是以信息技术助力制造业企业实现管理精细化、作业移动化和生产协作化等当下它们有待提高的部分,从而达到提高作业效率、节省成本、优化产业效能的目的。
华为,是国际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国内制造型企业所能依赖的最好的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此前,华为更多是推出产品和产品解决方案,而非以如此的行业定制化方式推出针对制造业的行业解决方案。因此,本次华为敏捷制造解决方案的推出,一方面可以视为华为对制造业信息化理解的进一步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制造业借助信息技术向敏捷制造转型的机会所在。现在,我们就可以来具体说说,华为的敏捷制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华为敏捷制造希望帮助制造业企业达成的目标是:三化,即管理精细化、作业移动化、生产协作化。华为认为,这是制造业企业打造出低成本、高效率、快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可靠依仗。也是围绕这“三化”,华为推出了包括敏捷制造网络、无线工厂、制造云数据中心在内的敏捷制造解决方案,下面将就这三大解决方案逐个表述。
1、敏捷制造网络
华为坚持以业务和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创新理念,率先将敏捷网络架构(SDN)引入制造业网络设计,为制造企业精细化业务管理打造坚实IT基础。敏捷制造网络旨在通过SDN精细化业务识别,提升业务运营效率,以解决业务流识别和故障实时定位这两个目前精细化网络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通过S12700等华为敏捷系列交换机实现设备融合,集中配置,减少网元数量和超过80%的网元配置点,以达到至少降低30%投资成本和40%运维费用的效果,大大减少制造企业的IT投资和运维消耗。
2、无线工厂
在为制造企业打造集中配置、易运维的敏捷制造网络基础之上,考虑到物联网和个人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移动作业亦成为制造企业的必然趋势。华为相应推出了“LTE广覆盖+WIFI热点覆盖”的无线工厂创新方案。在设计中,华为首次将LTE应用在制造业实时环境监测物联网中,解决了高温、废气区域线缆易腐蚀,有毒区域难布线,偏远区域布线成本高等问题。在部署LTE的同时,室内区域以WIFI实现物资人员实时定位,特定信息实时推送,以解决易燃易爆等危险限制区域人员设备物料多,进出频繁难监控,无法及时预警等问题。
3、制造云数据中心
另外,传统大型制造企业由于历史发展及技术限制原因,造成CRM、ERP、MES、PDM等系统以项目形式割裂建设,形成信息孤岛,造成运营效率低,新业务上线慢等问题。为实现协作化生产运营,提升制造业应对复杂市场状况的能力,华为敏捷制造解决方案提出了“制造云数据中心”的设计理念。华为敏捷制造解决方案中的制造云数据中心通过异构资源虚拟化整合,资源按需分配,弹性供给,动态调度等实现资源按需分配,业务快速上线。同时,“两地三中心”的灾备设计,也让制造企业更为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确保业务永续可靠。
D1Net点评:
不管是敏捷网络、无线LTE、云数据中心抑或是容灾备份,都是华为的拿手好戏。敏捷网络是基于当下最流行、颇为用户期待的SDN理念,一经推出,就被引入制造业的网络设计。无线LTE,华为在电信3G、4G领域成绩有目共睹,2013上半年更是稳坐电信市场NO.1,基于此延伸出来的,适用于行业专网的无线LTE解决方案在服务能力及品质方面值得期待。至于制造云和容灾备份,则是专为制造业量身定制,帮助它们搭上云班车,享受云技术带来福祉的好机会。
由此看,华为本次推出的敏捷制造解决方案确有些滋味。如同厨师做菜,这素材都是没得说了,至少在国内是数一数二。但这厨师能否把制造业信息化这盘菜做的有滋有味,却是笔者最看重的,也是对华为对制造业理解和解决方案与服务团队专业程度的最大考验。毕竟,现今纯粹的硬件厂商,除非你能牢牢把握产业链,否则利润都在下滑。哪怕是强如苹果在硬件创新遭遇瓶颈后也免不了“亢龙有悔”。至于华为的老对手思科更是硬件衰退的典型受害者,曾经网络巨头,如今只能多点撒网维持收入,从网络设备到刀片服务器,到视频会议,再到网络软件,一路走来,其立足之本,网络业务倒是被华三、华为吃掉了不少。由此可见,华为在企业网市场若想立足,行业解决方案市场倒是一个不错的机会点。毕竟,华为是最懂硬件的厂商,如果它能够再懂得行业用户,还有什么能够阻碍它在行业市场的崛起?这方面,IBM这位华为的老先生,凭其IT咨询领域的经验就足以给华为做个好榜样。
结语:
说起来,华为这家公司给了我们不少民族信心,在中国制造因为品质问题受挫时,华为居然可以让所谓Open的欧美产生强烈的“民族保护主义”,极力阻挠华为占领全球市场。因此,虽说华为在北美推进不利,这也是其“威慑力”的证明。因此笔者对华为深入行业市场是非常看好的。扩大内需,用信息化技术帮助国内企业向更高效的现代企业转型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华为全一在HCC2013制造业分论坛谈敏捷制造
至于在制造业,华为能做的怎么样,笔者这里引用华为企业业务大企业解决方案总经理全一的话并以观后效:“华为已服务于全球超过一千家大中型制造企业,并有超过400家的合作伙伴,相信华为敏捷制造解决方案能够提升制造企业在新业务部署上的敏捷程度,助力制造企业实现管理精细化,作业移动化和生产协作化。今后,我们还将聚焦在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领域,通过持续创新,为全球企业提供更多贴近制造业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