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习惯性地打开百度百家的争鸣栏目,第148期争鸣的题目是华为借荣耀跨界扩张前途如何,目前正如争鸣栏目大多数情况一样,看衰者居多。笔者认为,现在谈华为借荣耀进军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以及游戏机的成败还为时太早,华为现在就是在大海上划了几片可能打上鱼的领域而已,现在还远不到捕捞的时刻。华为的跨界扩张,跟人民网拿着纳税人的钱让乒乓球冠军做搜索不同,纯粹是国产品牌的商业尝试,我们不妨对创新者和再次创业者,多些包容和鼓励,少一些苛责。
反对,或仅仅是因为习惯性吐槽而已
在说华为跨界扩张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个亲身经历。我是一名自费购买荣耀6手机的普通用户。几个月,觉得中移动的4G信号覆盖率已经达到了实用程度后,就张罗购买一部4G手机。因为之前长期从事硬件评测工作,所以微信和微博上的朋友很多也是圈中人士。但我发现对荣耀6的评价完全是两极化,一些人评价非常好,而另一些人则列举了种种嘈点。但我从一个朋友那借用了一整天荣耀6样品之后,我果断选择出手。出手的原因并不是荣耀6在规格上多领先,而是我对荣耀6的待机、发热和WiFi与4G信号强度都较为满意,这些在参数上其实体现得并不明显,但用起来感受还是很明显。在容忍了荣耀6那粗糙山寨的边框设计后,我也就像实用性妥协了。
我进入媒体之后,超过10年的时间是在做与评测相关的工作,就我观察,完美的产品并不存在,即便是苹果iPhone6,你一样也可以找到摄像头突出、天线突兀破坏美感等嘈点,至于千元左右的智能手机就更是如此,所以你选购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寻找自己看中的卖点,另一方面就是看自己能不能接受所谓的缺点和嘈点。
在使用过一周后,我认为对荣耀6的优缺点都比较清晰了,所以对有些记者朋友的吐槽提出了质疑,那些吐槽的兄弟更逗,不少是还没有拿到过产品,仅仅是凭借产品图片和规格表,就发表了众多的评论。吐槽,有时候仅仅是一种习惯。今天撰文看衰华为的作者中,就有一位就是还未用过荣耀6就对其发表过众多评论的记者朋友,所以我看到这期争鸣话题,认为有必要去深入分析一下。
国产品牌智能手机成功,并不是因为完美
华为做智能电视会成功吗?做游戏机会成功吗?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界定好成功的标准。如果单纯以销量为衡量指标,我认为是华为是有可能成功的。
几年前华为手机还是靠运营商定制机过日子,外形粗糙、功能匮乏。但几年之后,华为荣耀6虽然在某些局部依然存在缺点,但它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一些卖点,比如说麒麟920芯片较为平衡的功率和发热,比如说同等网络环境下较强的4G信号收发能力,这些实在的优点使得荣耀6成为了足以和小米4比肩的热门手机,消费者用实际购买的行为支持了国产品牌的扩张。
我这段时间试用过的国产智能手机中,其实热销的机型中,大多都属于这种瑕不掩瑜的类型,而不是完美之身。比如,酷派大神F1虽然在外观上没有太多的亮点,但强力配置和低价格给在乎实惠的用户还是带来了超过预想的顺畅体验;魅族的MX4虽然待机时间比按参数推算的短一些,但依然在配置和摄像头方面优势突出。用户现在接受一个产品变得更为理智,他们会去看很多淘宝和京东的差评,来决定这款产品的缺陷是不是能够接受。
小米在手机领域成功,并非是有啥惊艳发明,而仅仅是把高配置手机拉低到用户更期待的价位上,酷派在千元4G手机上大获斩获,就在于酷派大神F2等一系列高性价比产品,打破了以往3G时代国外品牌先进网络制式就必然导致高价的规律,能让用户能一步到位享受4G。
新进入者 更具革命勇气
华为在智能手机上的成功,固然有多年电信市场技术和经验的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其实也是经历了多少型号的平凡和失败之后,才越挫越强的。如果压根不进入到新领域,那么根本无从谈及成败,华为借荣耀品牌切入到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和主机游戏领域,你可以说它有很大的失败可能,但这个创业一样,万一成功了哪?或许这几个领域中成功一个,华为的管理层就是满意的,这本就是从无到有的事情。
现在智能电视市场似乎已经是一片红海,华为作为后来者似乎优势并不明显。但我认为智能电视市场格局未定,乐视之所以在智能电视市场能够快速成长,其实背后真正的原因就在于传统电视在新的技术浪潮中反应迟缓、不得人心。互联网电视曾经作为电视厂家推出的一个重要的卖点,在内容源还未解决之时就大力吆喝,结果用户买回家之后发现操作复杂,而且联网也不方便,价格也相对高昂,所以互联网电视始终是不瘟不火。3D电视也是不少电视厂家推出的大招,但长久观看的不适感和片源有限,也同样制约了价格偏高的3D电视进一步普及。电视机厂商推一些新技术,其实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其利润率,与用户真实的应用痛点和需求相去甚远。
直到乐视和小米等一堆OTT盒子出现之后,内容源更丰富了,价格也多是两三百元,加之后来乐视TV的超低价策略,一下带火了智能电视市场。现在虽然受到打压,但乐视在60英寸线上销售的智能电视中,还是夺得了头名。后进入者因为毫无根基,所以革命的动力更强,也更彻底。
现在智能电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操作的便利性,用智能手机在搜狐视频上搜一部热播剧很简单,但同样的操作放在目前的智能电视上就要困难的多,尤其是涉及到汉字的输入。华为与创维合作的智能电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卖点就是用手机去控制智能电视,我认为这是一个针对用户痛点而做出的改进,虽然第一代产品未必让大多数用户满意,但就像过去做智能手机一样,经过一代代产品的更迭和改良,华为未来也未必没有机会在智能电视领域呼风唤雨,只要真正抓住用户的需求,保持产品的性价比,成功虽然艰难,但谁能断言华为就一定失败?
失败了 再来就是!
跨界扩张本就是风险极大,华为的荣耀品牌虽然有一定的用户基础和黏性,但在新市场的品牌号召力存疑是必然的。但华为跨界扩张,不是人民网做搜索业务一样,拿着纳税人的钱去试错,它仅仅是一个向新领域尝试的普通的商业行为而已。华为要想在智能电视等领域取得成功,就必须在功能和应用上有所突破,而新竞争者的加入,也会促使相关产品价格更为经济实惠。所以,为何要卖力唱衰华为的跨界扩张呢?
既然跨界有风险,那么建议华为做好品牌隔离区,比如在智能电视等领域,可以做不满意30天无条件退款等活动,比如可以签约更强力的售后服务体系,保证售后,只要不出现大规模品质问题,其实荣耀的跨界扩张风险是可以控制或是大大降低的。我非常反对厂商大打民族牌,利用国人的爱国心卖些质次价高的产品,但现在从华为的跨界产品定价上,我们没有看到不合理的虚高定价,所以让消费者自主选择就好,没必要在自己掌握的媒体上大肆唱衰国产品牌。
创新,将是华为跨界扩张的必然选择,也只有靠创新才能颠覆这些已被占领的市场。既然中国消费者已经用实际行动,支撑起中华酷联在智能机时代的崛起,既然毫无做手机经验的小米能够借安卓机优化不佳、卡顿频繁而乱中取胜,既然以往只能廉价取胜的酷派也能做出国际化品质的精品,既然过去屡屡被人吐槽外形土鳖的联想也能够在今天推出外形惊艳的唯美机?为什么谁能断言在未来的智能硬件等新兴市场,华为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不会走出同样的精彩之路?
我认为本次华为借荣耀品牌实现跨界扩张,虽然前路坎坷,但值得我们为他去点赞,这是创新者和创业者本应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