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从海外29家银行举借了10亿美元的三年期贷款,贷款人遍布各个大陆。这是小米首次从海外筹资,不由联想到去年阿里从海外20家银行贷款80亿美元,众家贷给阿里很大一部分是想从阿里的IPO中发挥作用,那么对小米呢?
众所周知小米现在除了正在开发的海外市场,还锁定了香港、新加坡、印度等周边与中国文化联系紧密的地区,还有巴西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国内的消费者结构大致相同,小米在这样的消费群体中确实是有优势的。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在我看来小米还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小米在国内之所以能销量畅销,一个是因为凭借营销模式,还有一点就是凭借着雷军个人的号召力。雷军之前的工作基础,金山、乐视、卓越、uc等等都为小米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人脉和粉丝基础,但是在海外雷军没有基础,更没有人认识雷军,除了海外华人以外,雷军在海外的号召力几乎为零。
其次,小米引以为豪的营销模式在海外也被各种吐槽。小米的饥饿营销几乎成为业界神话,效仿者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国内都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小米竟然决定开阔海外市场,此做法未免会引起国内消费者的不满。
另外小米的销售方式同样面临困境。小米的主要销售方式是通过电商途径销售。就已经开始开发市场的印度来说,印度的互联网覆盖率仅为19%,相比中国的46%落差很大。而在6.5亿的印度人口中,使用智能手机的只有4000万,中国的智能手机使用人数是印度的10倍。抛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率等硬件条件,电商模式最核心的问题是物流和仓储。直接面向客户的电商模式省去了大部分的中间过程,也是与粉丝感情交流和培养的基础。但是在国外,各地区的物流、客服、仓储等等大不相同,小米在国内的模式不可能完全复制,这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最后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产品本身。小米之前和苹果炒的不可开交,雷军想将小米包装成中国的苹果,但是在外国人眼中看来,很容易理解为苹果的山寨。品牌是其中一点,还有就是技术。专利是技术的体现之一,许多国产手机在走向世界的时候,都在专利上吃过亏,拿华为为例,就曾经被思科、摩托摩拉等国际厂商控告,前不久三星和苹果的专利之争也记忆犹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站进行了粗略的查询,发现华为的专利数量为71903项,而小米的专利数量只有1141项,即使中兴也达到了55728项。这就折射出了小米技术上的差距。在电子产品方面,销售方式弄得再新颖也不能遮盖技术上的短板,小米创立至今只有三年多的时间,在技术方面要弥补的还有很多。
当然,除了以上四点是小米如今最大的痛点之外,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于国外市场的了解,只有一个Hugo Barra是不够的,这是人才架构的额问题,还有供应链等等。回到今天的主题,10个亿,小米要花在哪呢?就现在小米正在动作来看,肯定是要在开阔海外市场上下功夫无疑。但是开阔海外市场又有好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技术开发,专利申请,市场推广,产品供应链完善,人才引进,售后服务。其实小米的整个构架还是有问题的,现在远销海外实在有些操之过急,但愿小米在走出去的路上能够边走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