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某公开场合,华为知识产权部北京分部部长闫新在演讲中,简要介绍了华为对于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价值观。
闫新认为,创新必须是在全球背景下的创新,而且自主是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自主;其次,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规则,通过交叉来合法的使用他人的技术;第三,保护知识产权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
自主创新:不盲目,要开放
闫新表示,创新必须是在全球背景下的创新,而且自主是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自主。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二要坚持开放式的创新。
如果完全搞自主创新,很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抛在了后面,而且还有可能不被主流市场接受,导致巨大的商业风险。所以对于企业来讲,没必要搞百分之百的自主创新。
“你要站在别人的基础上去做创新,大家都在这样做,你必须也要去这么做,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要坚持开放的创新,不要盲目的自主创新。要开放,搭大船,傍大款,才能赚大钱。”
遵守规则:每年缴3亿美元许可费
闫新认为,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规则,通过交叉来合法的使用他人的技术。
据他透露,华为在过去的多年中,跟通信业界几乎所有的友商和主要权利持有人,都进行了交叉许可谈判,签订的许可协议数十份,每年华为缴纳三亿美金的许可费。
“大家不要看到所缴纳的白花花的银子而感到心疼,其实华为是划算的,因为交了一些许可费,换来的却是每年近四百亿美元的销售收入。缴费以合法地换取别人的技术进行使用,使得你能够快速的推出质优价廉的产品,能够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获得大量的销售收入。”
中国更应提高专利保护水平
闫新说,多年以来,国内似乎一直有这样一种论调,就是在当前的中国,核心技术和专利持有人是国外公司,所以中国不应提供高水平的保护。
“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逻辑。我们认为这种逻辑是因果颠倒的,本末是倒置的。” 闫新说,“如果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比较差的话,最受影响的是中国本土公司。”
[page]“因为你的总部在中国,制造、研发、销售主要也在中国,中国这一环专利保护环境不好,影响的将是中国公司的全局。而对国外的一些跨国公司而言,中国保护环境不好,影响的则仅仅是他的局部,因为它在欧美日韩其他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有更加全面的业务。”
“我们研究发现,没有一个国家因为加强对创新的保护而使国家利益受损。” 闫新说。他还以多年前华为思科的专利诉讼案为例进行了说明,“为什么当时华为在美国的授权专利非常少的情况下,能够低成本解决这个国际诉讼呢?除法院调查的事实之外,可能还有个因素是华为有较多的中国专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以及研发制造地,使中国专利有独特的许可价值,这一点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非常有利的。”
华为知识产权部北京分部部长闫新建议,政府应该调整当前的专利年费制度,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闫新表示,在2011年的时候,中国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三十五万件,首次超过了国外公司在华的有效发明专利的数量,这标志着中国的专利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有效发明专利是六十八万件,国外在华有效发明专利是四十八万件,国内超过国外在华近18%,进一步说明我们的创新主体在中国的优势地位是越来越明显。
闫新说,中国的独特地位使专利有非常高的价值,如果要在国际对抗中保持有利地位,必须要维持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利,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发明专利的年费成本非常高。
“我国维护一件发明专利20年有效期的年费总额除略低于德国外,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年费总额,大约是英国的2.2倍,法国的1.8倍,日本的1.7倍,韩国的3.7倍。若考虑人均收入水平因素,则我国年费负担更加不合理,大约是美国的6.1倍,德国的3.6倍,英国的9.8倍,法国的7.3倍,日本的7.5倍,韩国的13.8倍!” 闫新举例说。
“数据表明,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用占他们收入比例比较低的费用就可以维护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的专利包,但中国公司在主场的费用负担却数倍甚至十数倍于对手,这种对抗,中国公司是没有优势的。” 闫新说,“有人担忧说,如果年费标准降低,会不会使国外在华的公司受益更多。按官方统计,国内主体的发明专利数量已经超越了国外公司在华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降低年费负担,受益的首当其冲的是国内创新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