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3442件的专利申请数超越日本松下公司,成为2014年全球最大申请人。华为市场沟通部部长黄迪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2015年是华为向海外决战的一年。华为未来的市场份额一定会进一步增长。”
记者:华为消费者BG(华为终端)中有52%的收入是来自海外,有11个重点国家的市场份额是超过了5%。你觉得华为是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国际的认可?
黄迪:经营海外业务是华为集团的一种战略,基于中国市场去发育全球能力,这个是不够的,所以必须把视野盯准海外。对比诺基亚和爱立信,华为做无线领域相对较晚,所以华为一开始就在进行海外布局。
品牌力建立不起来,产品就无法往高阶走,议价、销售、团队都无法锻炼起来,所以华为曾进行很大的转变,即品牌转变。华为从产品定制,到旗舰机系列,都进行了很大产品转变。而华为在渠道推广上,也发生了一系列转变:从运营商到公开市场。
依托华为的平台、海外华人的视野、华为这一代终端人的不懈努力,华为一直在发生变化。现在确实有很多国内的厂商,布局需要更完善一些,这可能并不是某一两个海外国家,比如印度市场。华为在成熟市场:发达国家以及在发展中国家,以及在多元化的一些国家,都有良好的市场布局。
2015年也是我们向海外决战的一年,我们将加快建设本土品牌认知,推动公开渠道,把华为在中国市场上取得的经验,快速移植到海外市场上。
记者:华为的终端产品,在这么短时间内就占领了海内外市场,跟运营商这样的业务群在之前做的基础工作有没有关系?
黄迪:华为的业务不断发育,跟运营商这颗种子是非常有关系的。华为是一个强调技术、文化价值观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的集团,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孵化出相应的业务。
我们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响应他们的诉求,其实消费者也一样,我们强调去带领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包括把最新的科技融入到产品中去,让消费者去感知。我们以消费者为中心去做沟通,这些都具备一致性。
在华为的“核心思想”、“价值观”,“竞争力”,都是基于华为集团传承下来的。各个领域可以互相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优势。整个华为集团,在专利领域,有七万多个专利,在终端领域有一万五千多个,这个在国内华为是第一。
这些也是支撑我们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强大推力。
记者:您觉得华为在整个国际化市场的竞争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黄迪:消费者逐渐认识到,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产品的一些优秀特质,因此他们愿意去为此买单。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通过像荣耀这样的互联网子品牌,推出了非常多的好产品,如荣耀6,荣耀6plus,以及像畅玩系列,这种高性价比的4G手机,能够带给消费者一个很好的体验。通过这种压强式的双品牌运作,在各个价格领域段,我们都在追求精品。这种差异化的卖点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华为在国内成功塑造了这样一个局面。海外也在增长,但是我们认为,这个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它才会达到一个紧跟期。我们认为在海外市场,在销量上持续增长,但是在高端机的这种布局还不够。所以华为要在2015年,甚至更后面的一段时间,要继续加强它的品牌建设,公开市场能力的孵化,我们还是有一定信心,未来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增长。
记者:刚才您说了,要加强品牌力的建设,您觉得海外6000万华人,会是你们最主要的市场群之一吗?
黄迪:我们相信海外华人对于传播品牌是很好的一部分市场群体。一个是手机,另外一个是移动互联网,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像移动互联网很多华人在用,前年我去印度尼西亚的时候,曾经问当地的消费者,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品牌知名度在印度尼西亚已经是占80%以上了。然后我去问他们,当地的互联网应用体验排名是什么?除了像当地人用的黑莓手,排第四的是微信WeChat,我当时听到以后非常惊讶。
中国市场,它以一种非常快速的影响力,渗透到各个国家,不管互联网产业,还是一些家电,智能领域都在影响。在这个角色里面,我觉得跟海外华人能够走出去,是和这个关键作用密不可分的。把用户习惯群体能够带出来,能够影响周边其他一些人,华为其实也是这样。我们注重于当地的口碑、声誉,然后我们也希望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群体来作为传播者。我认为可以通过跟海外华人的合作摩擦出一些火花。
记者:华为在全球的战略规划中,有什么样的终极目标?
黄迪:我们的终极目标是非常坚定的,就是希望华为能够做这个行业的领跑者。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投入,就是能够达到第一,未来几年我们可能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往前去。我们非常坚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这个行业的密码,其实华为一直在按部就班的进行这样的规划:第一就是产品精品化战略,能够落实下去,极致硬件的体验、极致软件的创新,然后在全场景的终端领域,我们要带来一致性的、便捷性的、安全性的特征,让消费者能够深深地被华为系列产品所绑定、所吸引。第二就是在品牌建设、营销领域的投入,我们要让消费者认知华为是一个可信赖的一个品牌。
在2013年到2014年,华为全球品牌知名度从25%增长到52%。中国区的品牌知名度已经增长了90%,而且不光是知名度,它的喜好度、偏爱度、口碑都是在迅速的增长。这就是我们过去几年一直关注的叫“品牌活力曲线”这样一个概念。你怎么让我爱上你呢?这就是华为一直追求的方向,我们会加大这种营销的投入,尤其是通过媒体的沟通、对话,以及通过社交网络这种方式快速建立跟消费者沟通的机制。第三方面也就是最后一块:渠道方面的建设。只盯运营商肯定是不够的,我们要加强公开市场能力的建设。从中国区域市场的表现来看,我们越来越有信心,相信这种表现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