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为击败阿朗、NEC、Tyco等国际垄断巨头,斩获6000多公里的国际跨海通信工程——喀麦隆—巴西跨大西洋海底光缆系统。这是继今年3月,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简称“华为海洋”)斩获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海底光缆系统后取得的又一胜利。
回溯过去,这早已不是华为海洋第一次击败国际巨头,实现虎口夺食。自2009年伊始,华为海洋先后于地中海、马六甲海峡、塔斯曼海、鄂霍次克海接连收获国际大单。为何成立于2008年的华为海洋能在短短7年里就能具备挑战阿朗、NEC、Tyco等国际垄断巨头的实力?这必须从华为海洋的诞生说起。

Tele Geography发布的全新2014版全球海底光缆分布图
强强联合,取长补短
进入海底光缆市场的资金需求量大、技术门槛高,要在其中立足实属不易。
在资金方面,以地中海的一个海底光缆项目来说,一条总长度230公里的海底光缆,海底光缆的采购和铺设成本就超过4000万美元,平均算下来,每公里成本高达18万美元,这还不算其他配套系统设备的费用。另外,海底光缆长度越长,埋设的深度越深,难度就越大,建设成本也随着成几何倍数提升。
在技术方面,海底光缆系统工程对光纤通信和海底光缆铺设、维护的要求非常高。通信是华为的老本行,解决从光缆到传输系统等各类产品的系统整合,攻克100G为代表的高速线路技术和大容量多业务OTN交叉技术对华为而言自然不在话下。
但在海底光缆的设计、铺设和维护方面,华为就一筹莫展了——海底光缆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部署是相当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的设计能力和丰富的施工和维护经验——海底光缆线路设计中有哪些要点?哪些地震、海啸高发区域是一定要回避的?需要避开哪些已铺设的光缆?如何修复损坏的海底光缆……对这些问题,华为远不如在海底光缆市场深耕几十年的国际巨头那样,能做到如数家珍。另外,在海底光缆铺设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海洋施工船、海底机器人、封装设备,华为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而铺设海底光缆不可或缺的施工人员,华为更是缺乏在基本的人才储备。

06年台湾南部地震受损光缆修复示意图
因此,想要进入海底光缆市场,就不必需寻找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全球海事系统有限公司开始进入华为的视野。
全球海事系统有限公司总部位于英国,是一家具有150多年历史的海上工程公司,在全球海底光缆安装和维护行业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海底光缆安装和维护、海上油气田建设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而且有着与多国电信公司合作的经验——与中国电信在中国合资建立的SBSS,与NTT在日本合资建立的NTTWEMarine,与新加坡电信合资建立的ICPL。
好消息:中国成功发射新型通信技术试验卫星
9月12日23时4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一号送入太空。
此次发射的卫星是我国通信技术试验系列卫星的首颗星,主要用于开展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试验。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8次飞行。
卫星通信使用到的频段涵盖L、S、C、Ku、Ka等频段。目前地球赤道上空有限的地球同步卫星轨位几乎已被各国占满,C和Ku频段的卫星轨位十 分紧张,这两个频段内的频率也被大量使用,且C和Ku频段的频率工作范围相对有限,而Ka频段的频率工作范围要大数倍,在现代军事和民用通信上都有广泛的 应用前景。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8次飞行
中国两大太空杀器相继曝光:警告美国不要妄动
未来的太空战争是什么样的?军事专家雷泽说到,”战争一方发射数百个空间战斗机器人在太空组成飞行编队,对敌方的目标卫星实施拉网式搜索和跟踪,在发现敌方卫星后,可以选择使用空间机械臂抓捕敌方卫星,也可以对敌方卫星实施包括窃取秘密资料、拍照监视和贴身跟踪的一系列”身体检查“,此时此刻,敌人的军用和民用卫星完全掌握在另一方的手中,这就是太空战场上的空间战争“。

卫星装配现场
一、太空机器人:在太空中捕捉对手的军用卫星
据了解,中国的“太空机器人的两个机械臂相当于人的两只手”,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研发人员介绍,机器人通过“左手”完成对卫星的抓取和连接,再通过“右手”顶上的加油枪完成对卫星的加油工作。据研发人员介绍,太空机器人对很多军用航天器有着重要意义。许多军用卫星本身情况良好,仅仅因为燃料耗尽就不得不废弃。如果有了这样的空中加油机器人,就能让燃料耗尽的卫星“起死回生”。
当然,如果对方是一颗不愿意合作的敌方军用卫星,我方太空机器人也可以将其抓捕“归案”。据美国媒体报道称, 中国“试验7号”、“创新3号”和“实践15号”卫星于2013年7月20日一同被发射升空,这三颗卫星在太空先后进行了空间对接、空间接近和模拟抓捕试验,首先“试验7号”突然更换运行轨道,靠近另一颗卫星“创新3号”,“此后"试验7号"令人吃惊地与另一颗卫星"实践15号"卫星会合,并编队飞行。”据了解,中国的实践15号双臂太空机器人已经完成很多次抓获卫星实验,已经向全世界展示了其太空战的能力。
二、中国轨道轰炸机让美国不敢欺负中国

图片为2008年,一颗伴飞卫星拍摄神舟7号飞船的高清照片,其太空战意义可想而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和控制太空的目的,投入巨资研究空间作战飞机系统和跨大气层飞行器,它们想要把上述作战想象变为现实,而2013年,在中国的官方媒体也开始陆续披露相似的作战系统,军事专家雷泽称,太空战斗机和轨道轰炸机可以进行多次重复跨大气层飞行,它进一步拓展传统作战空间,其作战高度从距地面100千米至600千米之间。它不仅可以承担高超音速飞机的所有任务,同时还可以对航天发射和空间作战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太空战斗机和轨道轰炸机可以作为天基监视和侦察、通信系统平台支援作战,还可以作为反卫星武器平台,直接参与作战,迅速击毁敌方卫星或航天器。可以作为战时的空间指挥平台,轨道轰炸机能像空间站那样在轨道长期停留,它可配备先进的指挥控制系统,一旦战时需要,可以直接承担起空间作战指挥控制任务。

图片为2011年陕西新闻联播的电视画面,画面中的展板写着“我国跨大气层飞行器试飞成功”。
美国媒体认为,中国进入太空战斗机机和轨道轰炸机俱乐部的步伐远要比想像得快。有报道称中国正在研制发展具有潜在军事能力的空间飞行器,以及数十个相关的系统。在2011年,中国陕西一家电视台的独家报道中国跨大气层飞行器研究之后,11家中文媒体同时报道中国“神龙”太空战斗机试飞成功的消息。据称,“神龙”是中国航空某型号重大专项跨大气层飞行器演示样机 (验证机),“神龙”试飞与美国“X-37B”太空战斗机返回地球在同月进行,其暗示意义非同一般。
外媒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一直在效仿美国,而中国发展空间技术必然带来战略利益,也就是选择发展符合发展需要的空间成果。当然,中国也可能夸大其研究成果,或只是表明有发展意图,2013年9月,中国在其北方某地进行了一次飞行试验证明中国是唯一一个在跨大气层飞行器领域能够追赶上美国的国家,据悉,由中国人自主研制的“遨天”1号跨大气层轨道飞行器进行了一次自由飞试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验证该项技术的国家。军事专家称,中国相继研制“神龙”和“遨天”1号飞船打破了美国对太空的垄断,真正做到了你有我也有,美国也休想通过技术讹诈来欺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