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期盼着下面各种高新技术能够快速得到应用普及:
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
4K以上的超高清视频;
以及各种物联网应用;
针对上述这些应用的移动连接需求,加上对极致速度的追求、大流量的饥渴,以及与世界同步的需要……4大方面的压力都在催生着5G技术的尽快商用。
4G网络显露疲态
那么,目前仍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拓展部署的4G LTE网络,不能应对上述挑战吗?
答案是不能的。现实的情况是,我们面对的4G网络平均用户速率基本只在2-10Mbps的水平,特别根本无法满足未来AR、VR、自动驾驶及超高清移动视频等新业务。在很多场景下,即便使用4G移动网络观看标清视频都勉为其难,常常遇到如下的尴尬体验。
很多场景下,4G看片都会遭遇缓冲尴尬
对,就是无尽地画圈loading(加载)。。。
移动流量进入饥渴期
我国已经快速步入到移动流量的“饥渴期”。根据今年8月份工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8月当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已达8.21亿GB,创历史新高。当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798.5M,同比增长96.3%。手机上网的流量占比更接近九成,4G时代的速度显然己经不足,进入流量饥渴。
还有预测称到2020年,每人平均一个月的移动数据流量就会达到14GB左右,将有6倍的增长空间。不仅如此,伴随万物互联时代的开启,海量物联网设备急速来袭,小到智能手表、可穿戴设备,大到智能家居、工业机器人,各类可联网设备的接入需求,无一不是对移动网络承载力、连通性的严重挑战。
5G,我们不能落后
目前业内人士普遍的共识是,5G商用元年将是2020年。然而全球电信运营商与通讯厂商们早已纷纷行动起来,开始积极筹划迎接下一代移动网络5G时代的来临。美国电信运营商Verizon则表示将在今年逐步展开5G技术的实地测试,并期望到2017年就能正式商用5G网。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也在进行针对5G商用服务的实验验证;韩国也提将在2018年冬奥会之时完成5G部署等等。
当然,对于拥有突破8.69亿移动宽带用户(3G和4G用户)的中国来说,自然更不能落后于人。在与世界无线强国同时起跑的压力面前,根据工信部规划,我国的5G基础研发试验将在2016年-2018年进行,分为5G关键技术试验、5G技术方案验证和5G系统验证三个阶段进行,加速商用5G网络的步伐。
5G有5个诱人魅力
进入2016年后,不论标准组织、运营商或是设备提供商,现在都开始积极拥抱5G。那么,5G究竟有哪些诱人的技术魅力呢?
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5大方面:
在容量方面,5G相比4G将实现单位面积移动数据流量增长1000倍;
在传输速率方面,5G用户数据速率提升10到100倍,峰值传输速率将可达10Gbps;
在延迟方面,端到端时延将比4G缩短5倍,目标低至10ms,甚至在部分特殊应用场景要低至1ms;
在可扩展性方面,5G支持的可联网设备数量将比4G时代增加10到100倍;
此外,低功率MMC(机器型设备)的电池续航时间也要增加10倍。
在传输速率方面,5G将能够实现千兆每秒级别的数据传输。
以传输速率为例,在今年MWC大会中亮相的5G原型机就已经达到了3.77Gbps的传输速率,这要比谷歌光纤的千兆理论速率还要快上3倍。而在去年10月份,日本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在5G传输测试中也获得了3.6Gbps的成绩。
不仅如此,此前还有厂商在5G传输测试中更获得了7.5Gbps的速度记录,在此极速下,移动终端仅需1秒中即可下载一部高清影片。当然,对于5G技术的研发并不仅限于能让一台智能手机在一瞬间下载好高清电影,而是期待可以为更多的智能终端提供快速、稳定的互联网连接平台。
结束语
综上,未来5G将不仅仅是下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到2020年它终将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乃至物与物的全球性通讯平台。在技术层面上,5G网络在架构上也会面向分布式、云化、智能化等方向演进,并会在天线设计上进一步调整、优化,增加频谱利用率,实现Massive MIMO(大规模多入多出)、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等创新基站技术升级,同时整合创新的空口技术和已有的无线接入技术等等,成为为变革未来移动网络体验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