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D1Net 在2012年,阿里巴巴发动了“去IOE”运动,IBM是服务器提供商,Oracle是数据库软件提供商,EMC则是存储设备提供商,三者构成了一个从软件到硬件的企业数据库系统。由这三架马车构成的数据库系统几乎占领了全球大部分商用数据库系统市场份额,在阿里的生态系统中也是如此。阿里巴巴的“去IOE”运动就是用成本更加低廉的软件和硬件替代IOE设备,以消除“IOE”对自己数据库系统的垄断。恰逢此时爆发“棱镜门”事件,于是去“IOE”引申到了信息安全领域,由于“IOE”都是外资企业,因而去“IOE”运动又包含了保护网络安全的意义,于是国内掀起了采用国产设备替换外资企业设备的热潮。去“IOE”运动愈演愈烈,让外资企业在国内开展业务遇到了很大阻力,上到国家机关,下到中小企业,都纷纷响应去“IOE”运动,一方面可以加强信息安全,采用国内设备总比外资企业的设备要安全得多,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国内设备的价格都比较便宜。随着国内企业的崛起,无论是技术实力,生产水平,标准化都和国际巨头企业相差无几,再加上便宜的价格,轰轰烈烈的去“IOE”运动将外资企业压得透不过气来。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移动公司设备集中采购中,清一色全部是国内企业中标,只有极少份额由外资企业的国内代理公司中标,外资企业设备占据大部分份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怎么办?对于外资企业此时是选择退出还是勒紧裤腰带坚持。中国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没有人能够抵制住诱惑,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中国市场一直是利润和市场销售额的有力保证,难言放弃。所以他们换了另一种方式,换了一个马甲又都来了。最近市场方面甚是热闹:清华紫光收购了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中国华信收购阿尔卡特-朗讯的企业业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收购杭州华三通信,思科和TCL成立共建商用云服务平台的合资公司。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国有企业出资收购部分外资股份,国有企业占股最少51%,可见这些外资企业摇身一变,变成了国有控股企业。为了能够持续地从中国市场获得利润,外资企业不得以选择这样的方式。外资企业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国有控股的企业,这样在国内的任何市场都可以光明正大地卖设备,不再受到信息安全的困扰。
然而,细细品位这些国有化并购案,表面上看中外合资,你好我也好,你情我愿,实际却风险不小,国有企业并购外资企业也有不少的最终发展失败案例。比如:中国华信收购阿朗的企业业务,华信花费了十几亿美元持有合资公司的85%,华信在企业网业务上完全是个门外汉,阿朗虽然曾经是著名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但多年以来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年年亏损,华信花了这么多钱接手这样一个烂瘫子,真是看不到能有什么利益。再来说说中国电子收购华三通信,传言中国电子收购华三51%的股份花费了50亿美元,这意味着华三通信整体价值近10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已经在美股上市的奇虎360的市值,以及最近抄得火热的小米公司的市价。而看国内的A股市场,市值能超过100亿美元的不到50家,交通银行也仅仅600多亿人民币。为何中国电子要这么贵买华三通信,虽然华三在中国企业网市场上稳座第一份额,但是年销售刚刚过一百亿人民币,年利润仅仅三十几亿,按照现在的销售收入要过20年中国电子才能收回成本,当然中国电子也可以考虑让华三登陆A股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迅速收回成本,然而其仅占51%的股份,惠普公司依然掌控华三近一半的股份,合资公司登陆A股,上市路上肯定不会一番风顺。其实在中国刚改革开放时就采用合资的方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国内生产力,比如汽车行业,经过了几十年,我们发现核心技术依然还是国外掌握着,我们只做了生产、组装、外围设计等非核心的技术,所以合资的方式能够让国内真正掌握到核心技术才能算是成功的。要知道如果只是在外资企业的产品上贴上了国有化的牌子,核心技术都是国外的,那么安全从何谈起,所以合资方式要在当前的去“IOE”运动中得到认可,还有待市场的反应。
既然这样怎么还要合资,从外资角度看不进行国有化,中国的市场就要放弃,选择合资也是不得以而为之。从国企角度,企业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泛在网都存在危机国家经济的巨大安全隐患,芯片、硬件和软件的安全性将越来越重要,国有化迫在眉睫。因此国有企业代表国家出面收复这些信息技术企业,寄希望于通过这些合资方式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并且确保国家信息建设的安全。两者不谋而合,各有所需,相信这样的合资在会越来越多。
外资企业纷纷寻找国内的国有企业进行合资、合作,无疑是避免自己在这场去“IOE”运动中被抛弃,通过国有化,给自己一个安全的身份,目的还是不想放弃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虽然这样会失去中国市场的一些控制权,获利也会大幅降低,但却可以继续参与中国的市场建设,这对于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发展停滞不前的外资企业来说,也算是一件好事。不管怎样,外资企业业务国有化蔚然成风,多有不情愿又没有别的办法。明事的人都很清楚,这样的合资公司方式出现,能否得到中国市场的认可,尤其是政府部门的认可,是否还可能会被认为是“假洋鬼子”,国家安全的红线是否允许这些“假洋鬼子”出现,都有待市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