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移动医疗发展“火热”,医博会举办的移动医疗论坛上,北京天坛医院院长戴建平提醒,中国移动医疗与健康产业目前面临再次泡沫化的风险。
“目前大家都还在探索,在移动医疗方面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蔡翘梧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方说远程院外护理,如果有医院介入进来,该怎么收费都是一个难题。卫生部也没有明确规定院外病人服务的收费标准。移动医疗投资力度很大,如果没有良性资金回收,会很难维持下去。”
据了解,当前多数业内企业还处于积累用户打基础阶段,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利用,将其盈利模式嫁接在广告费、中介费、增值服务和在线问诊等初期商业模式的探索阶段。
王磊也认为:“移动医疗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商业模式。”在他看来,推动移动医疗不能依靠主流医疗器械企业,而应该由具备移动互联网基因的企业来引领,比如腾讯。它们能将互联网的理念与健康管理相结合,而这些企业要想成功,必须与现有医疗资源相结合。
深圳市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所探索的模式,也许是一个好的方向。据了解,该公司探索的“网络保健中心医疗”模式以大型医院为基础,在医院建立专门开展远程健康监测、全科医生服务的机构“网络保健中心”,并在其辐射范围内建立多个健康服务终端即“健康小屋”,通过远程健康监护技术,将医院的服务辐射到辖区各个角落。目前,该公司已与深圳市人民医院开展此类合作。
真正的移动医疗应该把医生和病人真正结合在一起,给病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蔡翘梧说,“很多穿戴式设备仅仅有概念,只是告诉消费者产品可以测量数据,这些数据究竟精确度如何,能给人们带来多大参考价值却不得而知。这种概念炒作,使得这个产业在某种意义上是有泡沫的。”
技术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产业内中小企业众多,大家都很看好这个市场,一窝蜂地上,多数又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确存在泡沫。”王磊说。
而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有超过500家企业开发健康小屋,但许多企业对相关法规完全不了解,对医疗器械完全不熟悉,也不了解相关技术,开发出来的设备也很难有大的价值。
“深圳市有很多部门已看到了这一点,科创委、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在移动医疗领域都部署了很多科研资金来支持科研机构进行源头创新,希望以技术带动产业。”王磊介绍,目前先进院已率先研发出了通过纳米文身进行血糖监测、以人体通信系统实现高能效的穿戴式设备通信等移动医疗相关技术,并希望将这些技术转移、转化到深圳的企业中,引领企业技术升级,提高其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产业组织联盟、完善各自产品优势,也是今后移动医疗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