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受访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移动医疗行业本身还未成型,目前产业链上各参与者的行动较为分散。因此,眼下移动医疗厂商多以积累用户为主要目标,通过售出相关产品、服务产生的利润支持运营。
“大家体量都不大的情况下,结合起来也没有太大价值。”毕磊分析称,产业链结合不紧密,是因企业进入该市场都不久,未来将逐渐进入产业链整合阶段。在合作模式上,有可能出现与日用消费品和手机厂商等的“异业结合”。
对于尚在探索中的商业模式,李承志表示,现在对行业定性的意义不大,“当用户数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商业模式就会随之产生。”
尽管业内普遍认为移动医疗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但就国内的情况而言,该行业已存在不少发展瓶颈。
徐志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移动医疗首先面临的困境是医疗资源对接和利用不足的问题,数据没积累到足够量,该产业难以在医院和医疗机构得到认可和重视,反过来,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移动医疗行业也很难进一步扩展用户量;第二,数据层面,相关智能硬件采集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旦出现较大误差,给用户造成压力的同时,产品本身的推广也会受阻;第三,从政策层面出发,移动医疗行业如何监管?出现医疗事故由谁来负责?目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第四,盈利方式上,虽然出现了不同的合作方向,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徐志鹏指出,未来政策会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较大因素,美国市场对移动医疗行业的监管已愈加严格。
对于政策因素,郭阳有着类似的观点。他表示,医疗是相对敏感且专业化程度高的领域。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控制较严格,当相关厂商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成规模时,一定会面临如何与相关法规相适应的困境。比方说,“国家政策不允许患者私自购买处方药,只有官方建立的预约挂号渠道才具有合法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意到,2013年9月23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正式发布了对移动医疗App的最终指南。该指南明确规定,FDA重点监管两类App,一种是拟用作某种受监管医疗器械的附件,如可以让专业医护人员通过观察智能手机、移动平板电脑及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上的医学图像,做出明确诊断的程序;一种是把移动平台转变为受监管的医疗器械,比方把智能手机变为心电图机以检测心律失常,或以此确定患者当前是否心脏病发作的程序。
此外,郭阳还指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现有的移动医疗服务和功能可满足用户的问诊需求,但通过监测数据进行行为干预,进而预防疾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由于相关厂商多停留在借助不同的产品功能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阶段,用户粘性难有较大提升。
谈及解决之道,徐志鹏称,技术和资源上的不足会随着行业发展而逐步得到解决。比如国内有些大型央企、国企,下属有多家医院,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可投入研发。另外如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如果肯投入足够的研发经费和精力,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可能得到解决。至于监管问题,医疗行业带有部分公益属性,未来必须由政府相关部门出面进行规范和监管。
李承志认为,对于涉及医疗管理的智能硬件产品,如果得不到相关权威机构的认证,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问题在于,权威机构是否愿意出面为这些医疗器械智能硬件做证明。
他补充说,如果能从国家层面认可移动医疗对于慢性病治疗以及给医院层面带来的益处,移动医疗发展得当的话,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甚至能帮助国家缩减医保支出、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因此,不仅政府应考虑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行业发展,大型医疗机构也可协助引导、推进这一产业。
刘毅表示,目前国内移动医疗产业尚未出现“杀手级”应用,从业者的胜负尚难以预料,一旦 “杀手级”产品诞生,将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