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将有5亿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移动医疗App,在IOS和安卓平台上共有10万个移动医疗App可供选择,预计2020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也达到491亿美元。移动互联网给医疗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线上的医患交互模式不断的创新、拓展,政策法规、从业模式也将重构医疗行业,在移动互联网下,医疗已经成为一座富含挖掘潜力的“金矿”,未来将会快速发展。
移动医院的出现,改善了传统的就医模式,过去人们只能前往医院看病,现在病人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在线疾病咨询,无论在家还是在路上,都能够随时听取医生的建议,或者是获得各种相关的健康咨询。医疗服务,因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加入,不仅将节省之前大量用于挂号、排队等候乃至搭乘交通工具前往的时间和成本,而且会更高效地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变治病为防病。
与此同时,医疗服务带来了全新模式。“TD-LTE”高清、移动、无线的技术优势,可以帮助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通过移动高清视频获得清晰、快速的远程指导,不错过治疗的“黄金半小时”;社区医生带上移动医疗诊断设备,可以随时请大医院、大医生进行远程会诊;社区医疗信息平台,可以用短信、彩信、WAP、呼叫中心等方式向公众提供掌上医讯、预约挂号等服务。
“但是线上就医仍代替不了线下”,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陈荣佳接受采访时说道,传统看病讲究“望闻问切”,目前移动医疗寻医问诊功能主要是“问”,与在医院寻医问诊不同。陈荣佳表示,移动医疗发展如今还处于初期,并不是很完善,虽然国内如丁香园、春雨天下白天使、杏树林等移动医疗公司开始了行业摸索。但是专家级医生资源还不是很丰富,并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而且线下就医有线上就医无法代替的功能,如线下手术、线下急诊等,这些都需要线下就医。
移动互联网的热潮正在席卷各个领域,医疗也不例外,2014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的增长率接近30%,其商业价值吸引了不少公司“闻风前来”。
移动医疗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可以给消费者带来诸多益处。首先它能够随时随地应用,满足民众医疗需求,其次能突破地域约束,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再次能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差错,最后,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医疗管理、诊治水平。“它的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多层面、多专业集成,通过整合协调,发挥它们的整体效能,同时有利于医疗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沟通,促成良性互动的要求。”陈荣佳说道。
陈荣佳表示,对于企业来说,目前移动医疗仅存在硬件销售、解决方案售卖、软件应用下载收费、电话咨询服务收费、网络运营商流量收费等商业模式,其中移动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商业模式运营较成功,但由于法律规范的不健全,移动医疗面向用户收取问医费用涉及到网络行医执照问题,盈利模式现在并不清晰。
“移动医疗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制药企业、医疗器械生产商、IT解决方案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医疗机构、软件厂商、硬件厂商等,需要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提供可量化的经济收益,促使移动医疗商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陈荣佳谈道。在全球范围内,移动医疗已经形成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如美国WellDoc医疗保险公司开展的糖尿病管理项目,高通公司研发的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医疗解决方案,AT&T与思科、宝利通、Avaya和AMD全球远程医疗部门合作的移动医疗解决方案等,这些项目侧重为患者及医生提供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主要以企业为主导力量,在政府的扶持下进行。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国家政策支持移动医疗的发展,如《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为移动医疗示范项目提供支持,《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确定移动医疗为重点技术发展领域和重点产品开发领域。
“政府的大力扶持为移动医疗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针对移动医疗盈利模式不清晰,还需政府完善网络诊疗相关法律法规,明晰法律责任,”陈荣佳说道,“此外,还需要各参与主体积极参与移动医疗产业发展,在现行法律规范下,为用户提供医疗卫生及保健咨询以及远程24小时监测、预警服务,探索移动医疗服务模式,解决部分领域盈利模式不清晰问题。”
随着医疗领域的蓬勃发展,安全问题随之而来。“主要的安全隐患是信息安全,涉及到个人隐私等等”陈荣佳说。医疗卫生数据共享带来的医疗责任认定、隐私保护等问题将日益凸现,需要出台相应的管理法规对电子病历修改留痕、电子签名效力认定、隐私数据访问与操作等诸多敏感问题进行规范,法规遵从将成为医疗行业移动应用实施的重要考虑因素。陈荣佳强调,在法规与管理办法制定方面政府应当加快步伐,规划医疗行业移动应用,使医疗信息系统能够发挥其价值。
“移动医疗是电子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认为是医疗领域21世纪最具潜力的创新性技术”。陈荣佳说,我国移动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需要政府、医院、企业、厂商共同合力推动移动医疗应用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