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整个医疗领域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点,资本市场活跃证明了政策正在开放,对药品电商和远程医疗都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帮助移动医疗完成了“最后一公里”布局。
资本市场完成了对健康医疗产业的第一步推进,产生了三个最有价值的影响:1.造就了一批初生牛犊的试探性项目;2.将原“医疗”概念扩大成“移动大健康(MHealth)”,激发了健康领域创业想象力;3.打破了原来“产业内”创新的思维禁锢,特别是出现了一批C2B,由用户需求出发,去医院/医生化的业务模式。
我们看到像春雨医生、丁香园这样的团队都完成了数额不小的融资。其中腾讯和阿里这样巨头的资本加入,更是说明医疗行业政策监管会持续放开,阿里对接城市医院的挂号支付体系、微信打通部分医院挂号问诊体系,以及阿里健康对电子处方的野心,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新的操作模式,互联网巨头们都聚到风口站位,只是数据积累相对不够。
不仅是互联网巨头,实业巨头,比如保险业、房地产商,都在利好和政策开放中看到崭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平安健康管理代表了保险人数据的优势和做支付者的决心,医生咨询服务的接入也成为保险业进入移动医疗的标配。房地产商也早早为银发产业布局,将地产买卖搭配医疗/养老服务。这些实业都将目光聚焦到了具依赖性和持续用药性的慢病管理和养老事业。
慢病管理中,糖尿病管理以其强需求、高记录的特性,得到了硬件生产商和软件玩家的青睐。这些创业者项目主要分三类,一种是像微糖以记录和习惯培养为主,将来想做数据平台;一种是像Google X等以硬件研发为主;第三种则像糖护士软硬结合,但多数软件只是为硬件服务。
而医疗领域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医生,正在逐渐摆脱体制的束缚,多点执业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空中诊所、病外管理服务已经非常受欢迎,正在努力打通下游环节——线下诊所/医院、医药买卖、配送和保险等后续服务,比如春雨医生和好药师、中英人寿的合作,以及阿里天猫的药品商城和阿里健康,平安健康管理和平安健康险,京东的新牌照等等。从目前的监管政策来看,最成熟的平台模式会是:数据 + 移动诊疗 + 线下医生/导医+买药 + 配送服务+增值服务。
其中,从药品环节切入的创业公司也不少,看准了处方药的开放。他们不像互联网巨头那样做平台,而是不约而同选择与线下药店合作,利用导流方式在药店中建立自己的一体化订单、打包、配送体系。他们中有的团队想要在药品电商中牢牢抓住老药店的优势,看准了特殊药不会在大电商平台上开放;一部分则是希望通过执业药师切入在线咨询。问题在于,大部分团队都还不具备与线下药店溢价提成的能力,配送等布局成本非常高,资本要求很高。
回到医生的话题,医生除了多点执业外,走出来创业也成了热潮。他们中或成为移动健康医疗公司的合伙人、顾问,亦或者干脆自己成立新公司。比如做医生内部垂直社交的医联和云医,做垂直问诊的易问医、易诊,他们在2014年受到了很大关注,这个类型的创业者比较了解医生痛点、行业规则,在用户粘性和医院推广方面经验或资源很丰富。
医院内创业也是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那些害怕被互联网颠覆的传统老钱,比如医院、银行和药商也在达成联盟,希望从小的点辐射铺开,以老年人和中高端病人服务为切入点,从地区到全国做创新。他们的优势是口碑好、医生资源多,为医院创新做背后技术支持的团队也值得关注,都是奔着做标准化和平台化走的。
基因研究方向,用于延缓衰老和用慢病思维管理癌症的研究团队非常多,其中数据算法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23andMe的火爆,用户对个人特征数据开始有更高的知情欲望,一套30倍完整基因测序的价格也便宜到2~3万之间。但和数据服务一样,针对检测结果,医疗结构并没有办法给出特别专业有成效的解决方案,健康用户对于并不严重的基因潜在问题也不够重视,导致后续服务无力。相反在疾病筛查和重大疾病预测中,用户注意力较集中。
总的来说,2014年激发了在线问诊、医药买卖、个人基因服务、数据计算+个性化诊疗、医生垂直社交、慢病管理、银发产业、医学美容,以及四大巨头进入布局支付、问诊、保险和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