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应以“医疗”为重

责任编辑:editor009

2015-04-01 20:25:05

摘自:医药经济报

2014年伊始,移动医疗开始成为健康产业最热门的领域之一。以BAT三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大佬先后竖起“颠覆”大旗高调进军医疗产业:阿里推出“未来医院”、“阿里健康”APP等产品;腾讯在各地先后启动微信全流程就诊平台,大手笔入股丁香园……

2014年伊始,移动医疗开始成为健康产业最热门的领域之一。以BAT三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大佬先后竖起“颠覆”大旗高调进军医疗产业:阿里推出“未来医院”、“阿里健康”APP等产品;腾讯在各地先后启动微信全流程就诊平台,大手笔入股丁香园……

年轻人纷纷涌入移动医疗创业领域,背后是资本高涨的热情。笔者的多位朋友,包括原先在咨询、医院、金融、互联网企业的青年从业者,也在易加医、华康医疗、延医网、华佗健康等年轻的移动医疗企业干得热火朝天。

同样是这一年,一本名为《颠覆医疗》的书火遍投资界和IT界;以iWatch、Google Glass、智能手环等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时尚……年末总结时,相当数量的评论都将2014年称为“移动医疗元年”。

互联网企业发展史

在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版图上,这样的热潮并不陌生。最近而又最相似的莫过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互联网企业发展。这股热潮在美国催生了亚马逊、雅虎、谷歌等企业,在中国则催生了新浪、搜狐、网易、阿里、腾讯等。时至今日,它们中的佼佼者已是全球巨擘,其发展速度、颠覆态势令诸多传统行业叹为观止。

然而,大家也都不会忘记,互联网发展史上曾有过2000年世纪之交的寒冬。2000年4月,连续多年飙升的纳斯达克指数突然掉头向下,半年内下挫40%,蒸发8.5万亿美元,雅虎、亚马逊等企业市值下跌近90%。中国互联网新贵也未能幸免,新浪跌至1.06美元,搜狐跌至60美分,网易跌至53美分。许多曾经无比活跃的互联网企业之后一蹶不振,逐渐泯然众人矣。

如今的移动医疗企业,发展势头和隐患一如当年的互联网行业:人才、资本扎堆,前景看好,估值飙升,且大量雷同,商业模式不清,盈利模式不明。相当数量的企业似乎都在做着类似的事:圈钱、砸钱、圈人,往复循环。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前的互联网行业,甚至不少从业者自己都感觉到:“我们这里有泡沫了。”

阶段性泡沫进化

“阶段性泡沫”也许更能准确描述现状,这也是几乎所有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市场经济中,任何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进化都有相应的生命周期,通常可划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尤其在成长阶段,产业价值和预期前景必然会吸引资本不断进入,在为产业发展整体提速的同时,催生一些阶段性泡沫。

一旦产业的预期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过多,阶段性泡沫就会发生破裂。这并不可怕,因为这一过程如同自然界的进化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劣质、同质企业会被淘汰,优秀企业得以保留,并获得更大的生存和生长空间。唯有如此,经过一轮甚至多轮的“成长-加速成长-阶段泡沫-泡沫破裂-成长”的循环往复,产业才会发展成熟,市场由此受益。

阿里巴巴创立早期曾有8848等一批竞争者并立,团购网站更是经历了“千团大战”;TCL、格力、海尔等大佬莫不在上世纪90年代与国内大大小小的家电企业贴身肉搏。互联网行业如此,传统行业也如此。可以想象,这也是移动医疗行业的下一步,谁能熬过泡沫破裂的冬天,谁才是真正的王者。无须过虑,市场自会筛选和进化出真正有价值的企业。

移动医疗重在“医疗”

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如何创造价值?众说纷纭。部分观点认为,中国应当效仿美国。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但重心未必相同。如果说美国移动医疗的重点在“移动”,那么中国的重点也许首先应该在“医疗”。

中美医疗行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迥然不同。中国的移动医疗企业意欲创造价值,首先应该满足中国医疗行业各个群体的需求,包括作为需方的患者群体和作为供方的医生群体,甚至还包括作为监管方的政府部门。诸多需求和问题,有些是技术问题,有些可能是安全问题,甚至利益问题。

医疗健康产业不比商业卖场,从来不是一个卖吆喝的场所,这里更像一个手术台,从业者需要先仔细观察和诊断,细心剥离每一根血管和神经,找到真正的病灶,才能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手到病除,创造市场价值。

“三高”患者需要低成本、便捷的慢病监控和解决方案,重病患者需要寻求和甄别权威的诊疗意见;新入职的年轻医生也许在寻求资历、名望和能力的积累与认可,权威专家可能更多地希望获得前沿治疗方案的交流和实施机会。不同医疗健康的相关群体诉求差别较大,未能满足的原因也十分复杂。监管部门的态度也混杂了安全问题等诸多要素的考量。创业者们应当持续体会产业环境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不断审视和改进自身,争取得到更多认可。

医生不是经销商

去年岁末大张旗鼓上线的阿里健康运行一段时间后被发现效果不如预期。观察者认为,阿里试图将补贴吸引供需群体的打车模式复制到医药销售领域,实现所谓减少中间环节、连接供需双方和打造平台价值。事实上,在医药领域的供需经济生态中,作为中间群体的医生,其合理价值产出的回报有相当部分在当前的现实中由药企代为补偿,这一状况虽不妥,却毕竟是经济规律的体现,也是目前维持经济生态稳定的关键。

阿里试图贸然切走中间环节医生的利益补偿,看似补贴了供需双方,却在事实上造成了生态失衡,这一模式自然难以推广,即使依靠行政力量走医院和卫生系统的高层路线强推,但若不能解决医生群体的付出回报失衡,仍然不可持久。联系到马云的“医生群体终将消失”观点,可以想象,阿里极有可能将医生简单类比为商业体系中的某些经销商环节。倘真如此,将是对医生价值和整个医疗健康产业认识的重大误区。

阿里健康若想进一步获得受众认可,势必要放下身段,在其构想的生态圈中做好对医生群体足够的付出补偿,包括通过技术降低单个病患的诊疗成本,提升效率。当然,这里的真金白银可能远不是打发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几个钢镚可以比拟的。其中要面对的问题,需要阿里,更需要所有移动医疗先行者们更加仔细和全面的思考。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