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能否借助物联网开展新天地

责任编辑:editor03

2014-09-05 09:29:40

摘自: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我们这些纸媒人都知道移动互联网的厉害。移动互联网取代PC为主体的互联网的时间非常快,iPhone是一个巨大的推手,应用程序爬满了屏幕。

1、我们这些纸媒人都知道移动互联网的厉害。移动互联网取代PC为主体的互联网的时间非常快,iPhone是一个巨大的推手,应用程序爬满了屏幕,打电话变成了最不重要的功能。随后,人类的时间就被手机控制了,所有纸质的东西都逐渐“滚蛋”了,渠道发行量都成了废话。互联网没有杀死的东西,移动互联网都杀死了。8小时在电脑前的冲浪、端坐PC前的坐姿,被24小时、无固定姿态的玩手机所替代。

2、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主导机制之一是社交,从媒体人的角度看,社交变成了获取和分享资讯的最重要来源,PC端最核心的搜索机制在移动端是被弱化了,即使搜索,我们也喜欢在微博里面搜索,很少有人拿着手机打开浏览器来搜索的。所以无论是谷歌还是百度,原来的搜索模型在移动端是很难直接平移。我们都清楚,以手机小屏构筑的空间里,是不适合pc端的通览性做法,人们更热衷是朋友间的推荐分享,是在社交空间的寻觅。

3、是不是移动端真的不存在搜索机制了?不是的,只不过PC那种常见方式是不可行的,再说一次,在小屏幕里面打开浏览器频繁输入关键词,是可笑的。所以,移动端的搜索机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找到对应最懂行的人,对他follow,来达到信息锁定的目的。或者找到一个社区,来对这个社区进行锁定。

或者呢,直接对想知道的东西,比如对药品进行图像识别,即直接扫描它,来在云端进行匹配,这就是一种搜索。所见即所得。识别这个药品的厂家来历、流通环节、进货价格。如果直接将结果导入到某个药品网站,就是导购。再比如用手机对某某人脸进行识别,很流行的是标识该人的职业和地位。当然,主流是对人脸进行识别后,来匹配数据库里面的人脸,从而甄别出恐怖分子。像谷歌这样的巨头精力都是放在“识别即搜索”上面,谷歌百度他们有大量的数据库,他们一门心思将识别当做是移动端的“搜索”。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这些巨头的条件,就不要走这个路子吧,识别作为移动端的搜索机制,是高门槛的事。

4、既然巨头们都将识别的主流看做是一种“类搜索”。那就避开。我就考虑一些新方向。我们中学学数学,数学里面最常见的两种关系,一种叫“求解”,一种叫“映射”,X=Y,这是求解,看到一张图片。比如方便面,一扫描上面的残缺图片,得出是“统一牌方便面”,这叫“求解”,是X=Y;还是一种关系叫映射,f(x)—>y,一扫描方便面图片,得到的是一个经过我们纸媒人精选的关于方便面行业的视频报道,或者附近的快餐资讯速递,供扫描者选择。它的核心含义是,不是为了知道该方便面是什么牌子,而是通过感知扫描方便面的行为,来做人性化的映射关系。

简单地说,映射关系,是我们这款叫做“世界3”的APP全部秘密。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