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时代全球制造业产业变局

责任编辑:editor004

2015-07-22 13:33:35

摘自:中国网

201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3500万台,同比增长169 2%,市场规模将达到105 6亿元;2015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680亿美元,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431亿美元,同比增长41 8%;

1 全球制造业目前的状态

2015年5月Markit制造业PMI相继公布,全球制造业PMI值51.2,高于前值51.0。总体而言,自2012年12月以来,全球制造业一直处于扩张状态,主要受益体现于新订单数量增加。

中国虽然是世界的制造中心,但是在产品研发、渠道物流、关键零配件生产三个影

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上缺少国际竞争力,而这些环节往往被国外企业占据,使得制造业定价权在很长的周期内被国外企业掌握。因此,虽然许多知名品牌都在中国生产,但是中国企业所赚取的利润与国外企业相比,显得相当稀薄,中国制造业无奈沦为世界工厂。

中国融入全球制造业产业分工,全球制造业离不开中国。

尽管中国制造利润率低,但却用几十年的时间逐步融入了全球制造业的产业大分工,全球制造业再也离不开中国。

2 物联网时代的制造业产业升级

物联网时代,中国制造业的机会来啦!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用户和数据的价值逐渐被放大,硬件作为用户和数据的载体也就不再是之前那个冷冰冰的制造业产品,而成为了积累用户和数据的智能终端。硬件可以联网,且比从前更加智能,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机会。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将带来每年300亿美元的市场利润,届时将会有25亿个设备连接到物联网上,并将持续快速增长。现在,物联网产业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已经成为美国科技公司新的增长引擎,包括思科、AT&T、Axeda、亚马逊、苹果、通用电气、谷歌与IBM等在内的美国公司已在争相抢占物联网产业的主导地位,而作为全球垄断型硬件制造中心的中国,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可以预见将会迎来一个质的升级。

在1月9日刚刚落幕的2015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物联网概念成为最大看点之一。高科技500强公司争相布局物联网,例如:一、三星电子把物联网作为三星重点业务发展方向,同时透露了三星技术支持物联网的时间表:到2017年,所有三星电视将成为物联网设备,五年内所有三星硬件设备均将支持物联网;二、芯片巨头高通也在CES上披露了自己的物联网计划;三、通用电气去年十月宣布与一众技术巨头结盟建立起物联网联盟……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有关物联网的其他合作,也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些高科技公司用行动证明了物联网的美妙前景,同时还证明了全球硬件物联网化已成趋势。

当我们逐渐习惯了智能手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之时,万能的想象已经把我们引领向另一番境界。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等已经打开智能硬件的想象空间,开始从概念落到实处再逐渐渗透蔓延。智能硬件更应该说是一种跨界,是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边界交汇的产物。

3 物联网时代中国将迎来巨大产业机遇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集合了计算、控制、显示、联网等功能,极大的简化了智能硬件外设的结构,降低了技术成本。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智能硬件具备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的能力,极大扩展和丰富了产品功能。截止至2015年3月15日,一共有96家中国智能硬件企业获得融资,总融资金额超过7亿美元涉及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移动医疗、3D打印等领域,并且工信部和各地方政府还相继出台了扶持鼓励发展物联网政策,特别是针对中小型初创企业的利好政策。目前,中国已形成硬件代工、云计算服务、芯片及零配件生产、整体解决方案、渠道、应用程序开发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在全球物联网专利榜上,中国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名列前茅。

有数据表明,2015年,预计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7500亿元,同比增长21.9%;

201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3500万台,同比增长169.2%,市场规模将达到105.6亿元;2015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680亿美元,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431亿美元,同比增长41.8%;在中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以及汽车联网渗透率提高的情况下,预计2015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550亿,同比增长40.9%……

这些都表明,中国在技术、资本、政策和产业链方面都有充足的条件。全国乃至全球庞大的市场,全球制造中心的垄断地位,这意味着中国有能力凭借全球智能硬件垄断级输出国的地位,垄断全球的物联网用户和数据。

而从物联网产业的分布来看,中国现在已初步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而珠三角地区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的聚集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企业分布密集,研发机构众多,产业氛围良好。

因此,借助全球物联网发展大潮,珠三角地区(深圳、中山、佛山)将迎来巨大产业升级机遇。

而硬件的物联网化绝不是靠目前的制造业厂商就能解决的,其中涉及到产品和技术方面的难度也是巨大的。因此,结合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现状,笔者认为必须依靠一些有能力为行业及企业厂家提供硬件模块协议快速对接、专属APP开发、后台云服务器开发一揽子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才能让中国制造业物联网产业快速落地。目前来看,国内的司南物联、国外的Alya等物联网服务商已经具备这样的实力。

3.1硬件联网的3个要素:嵌入式模块、云平台、App应用库

  硬件联网示意图

硬件联网需要三大核心要素:嵌入式模块、云平台和APP,在此架构上的解决方案兼具智能化和敏捷性,为物联网方案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嵌入式模块:嵌入式模块可运行在各类物联网设备或网关上,它们将以最优的网络堆栈实现设备与云平台相连。开发者使用的所有微控制器几乎都可以与嵌入式模块兼容,实现设备接入云端,减少其自行开发的精力。嵌入式模块与传统设备的控制板理论上只是需要将双向数据重新定向到嵌入式物联网模块中,则可以实现快速升级与对接。

云平台:云平台是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大脑,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架构,可以拥有前所未有的效率向用户交付方案,用户无需付费即可使用云服务。云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一整套智能化能力,使用户的产品性能得以适应外部条件和客户需求:数据分析服务基于设备上收集来的数据和第三方云平台上导入的数据,为用户带来前瞻洞察力和自动化运行的能力;应用加速服务以强大用户功能库,此举大大的简化了应用开发所需的精力;运营支撑服务通过提升户外设备的能见度,达到为用户最大化提升其客户服务水平,并远程管理软件更新流程的目的。

所有应用云平台的通信过程均采用工业级公私密钥加密和SSL,并通过各种验证协议可保证接入云平台的产品由可信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管理和控制。

APP应用库:APP应用库中包含丰富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s),方便开发者开发手机、平板或WEB界面的APP,并安全控制接入云平台的硬件。APP应用库应该支持IOS和安卓等移动设备。

3.2以全球领先的司南物联方案(Scinan Inside)为例介绍

中山司南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简称:司南物联 Scinan IoT) 是专业从事物联网产品与解决方案研究、开发、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司南物联前期已耗资千万研发出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动态可扩展的运营级云平台系统,还拥有对各种硬件设备终端协议转换方式的多年服务经验积累。司南物联一直致力于通过为行业及企业厂家提供一揽子的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从而达到为中国乃至全球用户提供稳定安全、质优价廉的物联网智能产品的目标。

司南物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平台,平台已经实现了动态可扩展的运营级节点的实时连接支持,支持全球范围内连接及多IDC容错备份等。司南物联提供SNIOT全系列的WIFI/BLE/GPRS/Ethernet/3G/RFID等多种物联网模块,可实现完整的物联网集成、动态可扩展的运营级设备连接、数据挖掘与呈现及免费的专属APP开发,并提供与京东、腾讯、阿里巴巴、360等物联网云平台的免费无缝对接服务,完成传统产品和行业的快速物联网智能化改造。

目前,司南物联已成功获得国内知名IT公司和多家知名基金公司数千万人民币的融资,总部设立于广东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司南物联为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客户,已在北京、深圳、苏州、大连、佛山等地开设B2C产品运营中心及快速实施中心。

司南物联网的快速运营思路如下图所示:

既可以为用户提供一揽子的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也可以为用户开发专属的APP应用,还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云服务及用户嵌入式模块,供用户进行二次开发。总而言之,只要是用户想要的物联网服务,都可以在司南物联这里找到。下图简单扼要地说明了司南物联在物联网中所处的位置:

  接下来简单介绍下司南物联的物联网三要素:

l 嵌入式模块

这是一款由司南物联推出的基于物联网实现快速嵌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电路板,特点在于:

一、用户可基于SNIOT-505开发新的物联网产品,具有开发简单、集成度高、功能易实现且开发周期短的优势,是一种简单完善的配置方式;

二、还可与司南物联云计算平台的无缝整合,多种WIFI模块可选——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统一的软件、硬件接口,有短距离,覆盖各种通讯模式,远距离通讯模块可选。综合Ethernet / Wi-Fi + ZigBee / Z-Wave / RF / Bluetooth / RS485 / Modbus / CAN 等多种前端接入方式;

三、多种最常用平台(8051、MSP430、NXP ARM-Cortex M0、TI ARM-Cortex M3)的司南物联云平台连接库,让终端客户快速集成。

四、多种应用领域:手持设备、个人医疗、工业控制、远程设备监控、物联网应用、工业传感器和控制器、便携式无线通讯产品、消费类电子等。

l 云平台

司南物联的云平台是行业领先的跨互联网运营级别的平台,由J2EE基础框架和NoSQL数据库构成,单组服务器支持10万以上的TCP+SSL连接,吞吐量5万以上,多IDC容错备份,具有各类完善的物联网相关协议中间件:RFID Middleware、MQTT、SEP等。具有丰富完善的API,实现标准OAuth2验证协议,API调用更加安全,可以方便三方应用的接入和管理。API从接收请求到返回数据处理时间不超过1秒,API从接收控制命令请求到实际发送给设备处理时间不超过1秒,单服务器每天支持亿级调用次数,可以与现有CRM快速结合,也可以进行云云连接,无限扩展。如下图所示:

  l APP应用库

APP采用html5+原生开发技术,APP可调用丰富的开放API接口,可方便应用到各个移动平台如下图所示:

  3.3物联网服务商的价值分析:模块收入、用户价值、数据价值

物联网是软件、硬件和数据结合的一个中心点,将来用户拥有的每一件设备,都将实时监测收集关于用户行动和身体状况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日常生活中用户的习性、偏好、需求。当这些数据被整合到一起,一个符合用户自身简要属性和状态的虚拟人格就可以被描摹出来,从而提前预知用户的需求。因此,物联网服务商的收入来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模块收入、用户价值和数据价值。

模块收入:物联网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大量的智能硬件上,而智能硬件必然包含各种嵌入式模块,物联网服务商可以通过为传统制造业厂商提供嵌入式模块来获取收入;

用户价值:设备及用户,物联网生态中每销售出一个终端产品就意味着获取了一个App用户,对App的有效运营可以释放用户价值。结合目前全球制造业一体化的形势来看,物联网生态下的App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全球用户;

数据价值: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已经成为一种资源、财富。而物联网是大数据的重要来源,随着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推广应用,每秒钟物联网上都会产生海量数据。物联网将收集来自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的众多数据传送到云计算平台进行分析加工,帮助人们建立智能监控模型、智能分析模型、智能决策模型等应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

4 未来全球化物联网生态系统概貌

在可见的未来,物联网概念将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深入人心,物联网正成为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引擎。随着物联网技术产品的不断成熟,物联网的潜力和成长性正逐步凸显,物联网应用将加速渗透到生产和生活各个环节,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产业潜力亦将加快释放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逐步确立。当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剧时,便可以带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 M2M、车联网市场最具内生动力,商业化发展更加成熟;

l 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方向最具市场潜力,创新空间巨大;

l 行业应用仍将持续稳步发展,蕴含巨大提升空间。

对于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未来发展则表现出以下趋势:

l 真正的一对一个性化体验:物联网设备将收集、监测、分析使用者的行为,然后不断学习、应用,因此未来的物联网,将会极具个性化,每一个消费者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使用体验。产品背后的营销和服务也将因为这些而彻底改变,一对一的个性化体验将贯穿始终。

l 设备的自我监测和服务:通过设备的自我监测和数据收集,售后服务可以更加个性化,这样不仅更加省事、省时,还可为用户的使用体验带来进一步提升。

l 可操作的用户数据:物联网设备收集而来的使用习惯和喜好特点,将汇总成大数据,用于客户管理。同时,对于品牌厂商的市场营销人员来说,这些大数据将更为直接的分析出用户群特征,这比耗巨资做品牌公关和统计分析要更为准确、便捷。

l 关联性更强的“广告”:随着物联网的发展,Banner、弹窗、邮件这样的广告会变得越来越没有效率,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与用户紧密相关的个性化推广内容。这样不仅更方便商家抓住用户的注意力,也让广告推广更精确、更节省成本。

而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也将成为最大的物联网智能硬件输出国,并依托物联网用户全球化的特征,尽享物联网时代的超级红利。

5. 狂想:一个更大的“App Store”

每个硬件都有自己的功能,每个功能都具有特定的场景。对于硬件厂商来说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把硬件产品更多的卖出去,而当产品到用户手中之后,在保证安全可靠性的情况下,用户通过哪个App对产品进行控制他们貌似就不那么关心了。这就意味着未来硬件厂商有可能会对外开放设备的数据端口,进而有可能会产生一个开发者社区,其中的开发者针对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物联网产品开发对应的控制App,最终谁能脱颖而出则取决于开发者自身的素质,这样的竞争模式,不仅提升了硬件产品的用户体验,还能反过来拉动硬件产品的销售。

而这个固化下来的针对物联网产品的开发者社区,最终能否像当前的手机App生态一样形成一个更大的App Store及其背后的整个生态?让我们拭目以待!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