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之前,IDG熊晓鸽说:“股市不好的时候,往往是投资创业最好的时候。我们希望打造的是有竞争力的、有想象力的、能够创造很多就业机会的公司,这样的公司能够长久持续的发展,能够做成百年的老店。”同样,股市不好也是发展物联网最好的时候,因为物联网企业实在没法浮躁,不能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那样脱离硬件产品浮在软件“空中”,股市不好反而对踏踏实实做事的物联网领域的实干者是件好事,我们不必惧怕大浪淘沙。
真正的坏消息是市场不熟
所以股市不好对物联网来说并不是坏消息,不过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一个事实,市场尚未成熟。物联网目前的发展状态距离被大众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IoT正处在“汽车”和“马车”交替的时代。当汽车出现时,马车是反对的,当时汽车在速度、便捷性等方面并不比马车更具有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化,汽车才彻底击败了马车。如果把物联网看作当时的“汽车”,那么马车其实是“人”自己。
为什么呢?笔者以现在饱受诟病的用手机操控的智能产品为例进行说明。
由于我们能够感到温度是高还是低、舒服不舒服,所以觉得用手机看智能空调传给我们的室内温度似乎没有必要;由于我们人能够点点开关打开关灯,所以单独把手机拿出来操控电灯似乎就没有必要;由于我们人能够用遥控器换台,所以用手机来选电视节目简直是莫名其妙;由于我们能够随时看到冰箱里的食物是否足够,所以让冰箱来告诉我们是否需要购入新东西显得有些多余…
是的,我们很多朋友一直在纠结的问题,就是用户体验,就是消费者,就是人。他们对我们的产品并不满意,对我们的工作并不认同。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产品事实上并没有人类聪明,人类本身扮演的角色,在更大的物联网的系统中,在感知、运算、控制方面很多时候都要强于我们的智能产品。所以,我们围绕“人”进行开发的智能产品其实难度会大于围绕“机器”来开发的智能产品。
市场不熟,物联网如何借力
智能取代非智能,是时代的进步。物联网发展的过程中,信心不可缺,需要抱着持续进化的心态坚定推进。但是物联网的发展也要顺应市场的发展周期,从B2C角度来看,整个市场尚处在早期市场,仍未跨越鸿沟,试图通过各种“蛮力”催熟物联网市场,最终受伤的反而是物联网企业自己。

虽然物联网是不可阻挡和不可扭转的必然发展趋势,但在市场不熟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巧劲”。当库客与司南物联的CEO张力交流时,他的观点非常巧妙,他认为物联网企业适当关注B2B市场,是在当前市场阶段的明智之举。
举个例子来说,虽然目前B2C智能硬件市场还没有发育完全,但是围绕智能硬件进行开发的各类企业数量很大,如果你把做智能硬件单品的想法进行提炼,总结成方案或者套件通过B2B提供给具有使用智能化改造原有产品的需求企业,获取的订单很有可能帮你度过难熬的B2C跨越鸿沟阶段。
再比如,目前我国从顶层设计角度已经意识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一系列热词正在“烘烤”着中国制造企业,转型成为必然之举。制造业转型不仅是将原有产品转变为高附加值的定制化产品,更是将原有产线转变为灵活度更好的智能制造产线。格力、美的纷纷变身工业机器人“智造商”就可以看出这种势头的猛烈。物联网企业可以使用智能硬件或者物联网的思维发现操作现场存在的问题,并且创新性的通过加入新的操作链路,用成熟的消费电子方案加以解决。
当然,无论你采用哪种思路避险发展,张力率队的司南物联已经做好了供你借力的准备。
立足成熟平台才能飞得更高
市场上的物联网云服务平台不止一家,司南物联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为传统家电企业提供的是一站式的产品智能化升级方案,覆盖了硬件、软件、云端等技术环节。一方面,传统设备和产品将有环境感知、互联互通的能力;另一方面,云端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支持为终端消费者带来智能化、个性化的使用体验。这就可以提高家电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司南物联的帮助下,目前已经有众多品牌的灯具、插座、热水器、空气净化器完成了智能化和物联网化改造,成功推向市场。

张力深知硬件的世界真的难玩儿,远比软件和APP世界复杂的多。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是个惯性很大的系统,很多企业被WiFi模块或者云平台的关键节点卡着,能够攻克已经是九死一生,更别提基于云平台开发更加高深的应用了。司南物联所做的工作就是让企业免除“网络--应用基础层”的后顾之忧。
软件方面,司南物联向家电企业提供产品智能化控制方案,以及远程控制APP的定制化开发服务,物联控制功能随云端支持的升级不断丰富和更新。
基于司南物联的平台,企业可以将“感知层”的数据通过通信传输到云端,在云端“应用层”处理完之后再反馈到“感知层”,最终实现完整的反馈闭环。无论是智能硬件创业者、智能家居企业,还是智能产业系统集成商,都可以借助这个成熟的平台,集中精力于应用开发和产品改进。
股市不好,市场不熟,很多物联网企业站在了悬崖边上命悬一线,死磕B2C还是稳扎稳打B2B韬光养晦,无论你做出何种选择,张力都会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