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息科技发展正在经历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的延伸。无论是英特尔、苹果、IBM、谷歌、三星等国际巨头,或BAT、华为、长虹、中兴等国内科技力量,都已经瞄准了这一风口。
物联网的场景固然美好,但要大规模普及却并不简单,统一标准是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基础。今年3月,全球首个物联运营支撑平台(UP平台)在中国科技城四川绵阳震撼落地。以数据分析为核心,具有开放、平衡、安全三大特点的UP平台在全新技术IPP(个人集成网关)的支持下,通过终端和云端代理,实现了多家链接标准和生态的兼容,不同品牌的智能终端可以在UP平台下实现“互联互通”。
生产方式变革,中国制造业面临挑战
生活中,人们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制造业。一度让国人引以为豪的“Made in china”曾让中国制造业走在世界前端。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带动下,海尔、长虹、美的等家电业代表立足国内的同时,开始在海外市场“大展拳脚”。
随着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低端制造业上的逐渐发力,及外资在华生产高端企业的回流发展,中国制造业投资优势正在消退,“前后夹击”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当前的发展困境。
过去十年,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近几年来,物价上升直接推动了人力成本的提高。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正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随着物联网的崛起,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彻底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从而重塑各国产业竞争力及国际产业分工格局。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将深刻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进程。同美、德、日等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结构层次低,发展粗糙及信息化程度偏低是发展顽疾,需要加速发展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才能适应物联网时代生存。
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插上腾飞的双翅
在工信部的积极推动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为中国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奠定起良好的基础。
作为家电业率先实施信息化的企业,2013年,长虹推出了新三坐标战略。2014年,长虹相继推出了基于“家庭互联网”的CHiQ家电,并成立了大数据中心、软件与服务中心、想象力实验室等,随后长虹全面实施起信息化管理,并搭建了智能研发平台、智能制造平台、智能交易平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信息技术向制造体系的嵌入,颠覆了长虹传统的生产模式、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生产制造过程和业务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提高了长虹对生产要素配置的理解,开始朝向大规模定制化而努力。
在制造环节上,信息化的应用监督着整个生产流程,计划、采购、原料、运输、生产、制造、销售、支付全方位无死角实施起数据化管理。在人的管理之下,设备与设备形成无缝搭配,按需进行生产制造等工作。
发挥终端制造优势,让数据为生活服务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诸如杨过、石破天等武林高手无一不是内外兼修。信息化管理的全面应用让长虹实现了“安内”,物联运营支撑平台则是长虹“扬外”的底气。
据长虹相关负责人介绍,物联运营支撑平台以数据分析为核心能力,具有开放、平衡、安全三个特点。由用户中心、支付中心等21个能力中心共同支持的UP平台目前已向第三方开发者、创业团队开放了接口。
在UP平台下,智能硬件采集用户数据后,后台中心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用户的习惯和偏好。目前UP平台已经运营起面向人们生活的多种智能服务,长虹以制造技术为核心,成功将业务链延伸至房地产、医疗、汽车、家居、教育等多个领域。
数据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决策力,还直接催生出很多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通过智能服务的开展,服务商将获得持续的创收。
梁振鹏表示,物联网目前正处于早期阶段,就像是一列航班,阿里、华为、长虹、美的等企业争相而上,纷纷提前涉足物联网领域。智能服务等新兴产业对于制造业来说,风险和机会是并存的。
“硬件制造技术是家电业的优势,发展格局是互联网企业的擅长。在物联网时代,开展智能服务等新兴业务,技术和格局同样重要。”梁振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