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I/O 2016年一年一度的“武力展示”大会已经过去几个月。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结束跳跃性成长,缩减成“只剩下”个位数年成长率时,全球产业及媒体已经在关注:究竟下一个产业亮点是什么?因此分外注意Google一举一动。
接着的产业亮点或许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但目前产业对A.I.的定义跟期待未明,只能肯定的是AI技术将持续演进;别因为Alpha Go打败了李世石就误以为马上就会在产业里大鸣大放,预料要跨入到一般消费级应用,还需要一些时间。
无论如何,Google应用A.I.技术所推出的Google Assistant,以及相关三大亮点Duo、Allo及Google Home的发展方向,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方向。如果读者最近有在注意智能家居产业,或许也会隐隐约约感觉Google Home与Amazon Echo勾勒的使用情境相当雷同。
“家”一直是Google所热衷的应用情境。除了Google Home以外,近期你可能也关注了Nest家用设备及OnHub路由器。我认为Google此次推出Google Home测试意味极强,至于能否像Amazon Echo一样取得美国市场的初步认可,由于两家公司的产业位置与掌握的生态系统不同,我目前持保留态度。不过,这并不妨碍本文透过侧写Google Home来推敲后续家用物联网的发展重点。
先大致回头看一下过去十几年的家用物联网的发展态势,我认为可粗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厂商借助制订共同标准,使家电能相互沟通(如DLNA);另一种则是由家中的某一台设备(如home gateway)来管理家电。近期还兴起一种家电智能化的趋势,使其能直接连上网络,易于消费者直接管理使用(如透过手机)。但我认为,无论上述哪一种,都未曾获得巨大的市场回响。
这种出于“相互联接,实现远程控制”的家用物联网想法有几个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家中的设备数量繁多。对消费者而言,一次购齐或只购买单一品牌有现实上的困难。因此不易整合,进而实现家用物联网的愿景;
第二,家电的智能化是否真的有其必要性?家电串联、联网有实际的消费者价值?
以及第三,硬件配置使用过于繁琐,且智能化设备单价较贵,降低消费者购买使用意愿三点。
Amazon Echo及Google Home紧追在后的积极程度,足以让你重新思考,他们是不是发现什么才会前扑后继的投入(我相信如微软等大厂,很快就会把手伸进来了)?
简单来说,这些美国大厂似乎转向认为,在家庭里的“便利”,不是所有的家电都智能化,而是有个“管家”供你差遣;而其中的关键自是语音输入及背后的智能助理。透过实时性互动,马上得到一些服务或协助(上网络查寻信息、播音乐等),是这波家用物联网关注重点。
我和一些厂商朋友聊到Amazon Echo或Google Home时,他们都曾不约而同的表示不能理解“为什么语音控制的重要性这么高?”拿手机出来滑几下,不也能解决问题吗?这个问答展现了观察切入点的不同。大厂们现在正争夺的是“家”这个生活场域商机,把“传统管家”功能以人工智能来实现;然而设备端企业的习性思考的是“效率”,仍着重于家用设备的控制与管理。
自然,不同的思维并没有对错的问题。“家”这个场域仍是人待着最舒服最自在的地方,究竟什么样的“智能化”才是获得市场肯定的方向,或许大家能够从Google Home的产品中得到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