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玮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莫玮强调:“ 要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强国的核心位置,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要认真落实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引擎作用,尽快启动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工程,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改建新建一批国家制造业的中心,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的体系。”
约施卡 菲舍尔 前联邦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谈到中德两国共同发力工业制造业,前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约施卡·菲舍尔表示:“中德发展工业制造的方案是异曲同工,中方花十年左右的时间,力争达到智能制造的创新发展程度。现在,希望双方通过深化合作将现有成果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减少中国和德国在工业制造上的差距。” 院士、专家共论互联网+制造业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无疑已分别成为主导中德双方在工业领域全面突破的纲领性文件。中德双方目前在研发、技术、产品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双方在具体领域有广泛的合作空间,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化和信息化等提升中国制造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上,可以开展自愿、平等的互利合作。
钟志华 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知己知彼是合作的重要前提,通过本次大会的对话,双方加深了了解,扩大了共识,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党组成员、秘书长钟志华指出:“中德工业战略有相同之处,但是更多的是不同。首先定位是不一样的,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基础不同,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德国是要由制造强国向超级强国转变,中国是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同时,两国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德国聚焦在高端的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面向全球的竞争,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了全球的2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还不强,在基础零部件、材料、工艺等方面亟待加强,同时,在能耗、产业升级方面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格奥尔格 迈尔 德国图林根州经济、科学与数字社会部国务秘书
谈到具体可合作的技术和产品,对“德国工业4.0”的提出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德国图林根州经济、科学与数字社会部国务秘书格奥尔格·迈尔表示:“前景非常光明,双方各有优势,融合发展的势头会非常好。”德国工业4.0平台秘书长亨宁·班迪恩补充道:“在互联网+制造业的合作创新的过程,尤其要关注的是商业的模式的变化,今后企业之间的交集完全不一样,企业之间包括中德之间企业的融合会变得流动性,我们也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形式来推动这种流动。”
李培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前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也谈到了互联网+制造业带来的变化,他认为:“‘中国制造2025’对标‘德国工业4.0’的大潮,迫使中国的制造业一定要快速进化,这个进化会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个层面就是产品的进化,比如说智能技术怎么应用到产品中去;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包括设计过程、生产过程、加工过程,甚至企业管理过程的进化;第三个层面,他认为这会带来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一些进化、改变,典型的变化方向就是互联网+,已经有企业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在改变。他认为在今后的若干年会有明显的变化。同时,他指出企业要实现这三个层面的变化,首先要完成从依赖创新到驱动创新的转变。 中德合作崛起“佛山模式” 大会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一方面是因为佛山是中国制造业的先行者,是中国大力发展创新型工业的典型代表,目前佛山在中国制造业的总量排名第五,2015年工业产值将接近两万个亿;另一方面佛山的工业质量还有待提高,而德国是工业制造的水平标杆、质量标杆,中国制造与德国工业的对话,是世界工业质与量的握手。 本次大会的所在地——中德工业服务区,不仅是中欧官方认可的全国首批两大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区之一,更是被写入了中德两国签署的《进一步促进双向投资的联合声明》。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中德工业服务区党工委书记区邦敏指出,“希望通过中德两国合作的这样一个平台,把佛山的制造业带向世界,把佛山的工业与世界的工业接轨,把佛山这个城市带入国际城市的行列里面。” “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工业4.0大会”是中德工业服务区的第一次战略性布局大会,也是珠三角制造中心的第一次合作盛会,不仅能为两国相关领域的机构和企业开展务实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而且将深化中国本土机构和企业与国际先进生产力的对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传统制造业及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4.0”尖峰对话对佛山工业的转型升级影响深远,佛山的优质工业制造也能够借此机会与世界接轨,同时还能促进华南地区庞大的民间资本与欧洲先进的科技之间开展务实合作,将德国和欧洲先进的智造“引进来”,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有机融合。这次中德国家战略对话合作的大平台亮相“佛山模式”,也令中德工业服务区产业发展变得更加务实且具有重大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