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本质: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

责任编辑:editor014

2014-05-17 09:22:34

摘自:中国消费网·中国消费者报

智慧城市的百科解释是这样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智慧城市的百科解释是这样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有人说,我们正在走进这样一个时代——万物皆互联,无处不计算。由于宽带包括移动宽带的发展,互联网、手机、无线传感器日益普及,因此,实时监测、远程协作、SOHO工作、数据管理、远程教育医疗、智能交通、电子政务等已成为平常之事。信息正像水电一样通过网络供应、传输,计算机上的有形数据转化为无形的财富,深入并造福于现实生活。

信息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   

业内人士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它必然涉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的。在智慧城市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地运行。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其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这终将令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作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智慧城市将成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   

战略经济转型的重大布局   

为紧紧抓住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机遇,2013年8月我国出台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正式把智慧城市建设列为重要发展战略,鼓励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   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部署未来8年宽带发展目标及路径,意味着“宽带战略”从部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   

2014年3在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又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并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及策略。所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从概念导入期正式进入了务实推进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实现各项建设目标。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有近200个城市加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行列,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我国进行战略经济转型下的重大布局之一。   

大数据时代正在扑面而来   

智慧城市建设风起云涌,标志着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开启。智能管理、社交网站、物联网、IPv6……新技术正风驰电掣般地驶入我们的生活。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首先提出了大数据概念。雅虎的科学家发现,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海量数据库的发展,个人在真实世界的活动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记录。如今,大数据的概念逐渐拓展,涵盖了从数字图像、新闻跟帖、文本记录、视频文档、社交平台互动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不仅如此,它还被视作一种能力,引发了社会和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点关注。专业人士认为,在大数据所重塑的后信息环境中,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世界扑面而来。   

电子档案高度个性化、人工智能细分信息、远程协同记录用户的行为模式、数据挖掘预测人们的未来需求。这就是基于无处不在的宽带网络,大数据为我们呈现的生活愿景——依托高度个性化的智能网络平台,人们可以摆脱时空障碍,在任何地方开展工作、进行合作。由此,基层服务触角更深、城乡差距渐趋抹平,资源配置得以优化,产业升级、效率提高。而智能终端与“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出现,更使得行为、位置、生理数据等细微变化成为可供记录和分析的精准对象。   更多的变化正蓄势待发,令人期待。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