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正此起彼伏,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数字技术是前提,而“智慧城市”的最终炼成更需要人文土壤的培植,需要春风化雨的文化滋润。
描绘现代城市的未来生活图景,无法绕开对“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概念的想象,人们时刻都在真切感受着城市数字化的成果,在数字化技术的协助下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工作中的各种信息,处理生活中的诸种事务。这种“智慧城市”的数字运行模式,基于真实物质的城市特征,同时具有虚拟性、数字性、信息性,把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虚拟的空间与真实的城市相互重叠,改造并诠释着人类在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
身处“智慧城市”,想来自然会“智慧”地生活,这看上去很美。数字化的技术支撑虽然为城市生活提供了诸多方便,但不能使人的生活自动“智慧”起来。不能否认,“智慧城市”是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的,但要看到,关于城市的发展有着两种不同的现代性追求,一种现代性表现为对进步学说、人类理性的崇拜,相信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可能性,而另一种现代性倾向于反对单纯的进步、理性崇拜,追求文化的永恒性,挖掘传统的可贵一面。如今的“智慧城市”是以第一种现代性为旨归的,它以城市生活的数字化管理为特征。而这只能触及城市生活的表层,缺少一种对人文土壤的培育与呵护。
如今的“智慧城市”,其评价体系是以城市信息化测评为基础的,片面追求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现代化,还只是停留在“器”的层面,远没有提升到“道”的高度。倘若说数字技术是披荆斩棘的“路”,那么人文土壤便是呵护心灵的“家”。
D1Net评论:
智慧城市若想修成正果,需要春风化雨的文化滋润,因此,我们现在亟待呼吁的是,“智慧城市”建设与打造要从技术走向人文,着力培植出深沉的人文情感与文化意蕴,让城市人都拥有温馨的人文家园,拥有人生的出彩机会,只要这样,智慧城市的建设才更加具有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