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同时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病”也伴随之出现,城市管理者们热切希望在保持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有效缓解“城市病”,并做了种种有益的尝试,构建“智慧城市”便是其中的主流思想。
普及应用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整合信贷、纳税、履约、产品质量、参保缴费和违法违纪等信用信息记录,鼓励将医疗、教育、安防、政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资源接入家庭。对于公众来说,意味着享受公共服务将更便捷,同时,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等指日可待。
精准化水平提高 方便公众获取服务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根据目标,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同时,在城市管理精细化方面,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成水、大气、噪声、土壤和自然植被环境智能监测体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基本建立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居民、企业和政府信息得到有效保护。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全国联网
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普及应用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设具有随时看护、远程关爱等功能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加快社会保障经办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医保费用跨市即时结算。推进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居民健康卡、交通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和跨市一卡通用。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公益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系统和旅游管理信息平台。
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应急保障体系
建立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社会化、网络化、网格化的城乡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反应及时、恢复迅速、支援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在食品药品、消费品安全、检验检疫等领域,建设完善具有溯源追查、社会监督等功能的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整合信贷、纳税、履约、产品质量、参保缴费和违法违纪等信用信息记录,加快征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和受理信访的网络平台,推进政府办事网上公开。
推广智慧家庭 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建立环境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预警应急系统和环境质量管理公共服务系统。依托城市统一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发展面向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的信息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综合信息服务。推广智慧家庭,鼓励将医疗、教育、安防、政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资源接入家庭,提升家庭信息化服务水平。
加强物联网运用 支持企业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
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加快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支持物联网在高耗能行业的应用,促进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能源利用智能化。
鼓励物联网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等领域应用。加快物联网在城市管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推广应用,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
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健康发展,鼓励电子政务系统向云计算模式迁移。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广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云服务,支持各类企业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加强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开发与利用,在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科学研究、交通运输等领域,创新大数据商业模式,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