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手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长不断增加。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比例达36.4%,相比2013年增加了16.4个百分点。其中,每天实时在线的手机比例为21.8%。越来越多用户从PC端向手机端转移,挤占电脑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体时间,对传统PC产生较大冲击。55%的手机网民因为使用手机减少了对电脑的使用。
而城镇用户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力,在手机网民中的比例达72.4%,高出乡村手机网民比例44.8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在基于手机等平台的移动应用之中,以城市用户群作为使用者基础的行业应用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而以服务城市用户为基础,将城市中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类型的服务串联起来产生整体价值的智慧城市,则是移动行业应用当前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将智慧城市业务与行业应用结合,同样也需要服务提供者具备足够的能力。
三大模块的移动化之道
智慧城市与移动应用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智慧城市的三大功能板块——城市管理者辅助决策、城市经济和产业促进,以及面向市民的公共服务之中,基于移动端的应用都已经由成熟的模式。从政府政务决策到地方产业发展再到民生和公众服务,每个方向与移动都有极高的集成度。在智慧城市服务商和政府沟通接触的过程中,以及最终实际实施落地的项目中,移动互联也都已经成为必须的基础。
在电子政务和决策辅助支持领域,随着国家对无纸化办公的倡导,基于移动设备的工作流和商业智能应用开始成为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从政府领导到普通办事职员,通过手机上网方式实现移动办公,甚至推动整个审批流程的运转,都开始变成一种常态;而在为政府管理人员提供的,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的辅助信息,同样可以通过移动的手段来实现。而在城市管理者经常面对的应急事务处理等环节中,移动互联解决方案的使用,使得意外事件发生的现场变成移动端的应急指挥中心的情况也在不断增加。
而在本地产业推进和振兴方面,由于在一般工商企业或是旅游、运输等主要的区域支柱型行业之中,移动相关的解决方案本来就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和成熟的、可以借鉴的案例,在以产业振兴为核心的智慧城市项目之中,政府只需要提供一个统一的、基于移动的平台而已。一个例子是中国移动与软通动力在兰州市合作建设的中小企业云项目,其中几乎所有的应用都是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接入的。
面向区域产业振兴的智慧城市项目,主要服务的对象就是当地的支柱型产业或者中小型企业,其中的应用也都会根据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特点,提供了定制化和优化的处理,从而为整体业务提供支撑。
而在一些以旅游为核心产业的城市或者区域之中,智慧旅游作为同时覆盖当地产业振兴和公众服务两大智慧城市类型的综合体,通过移动端接入的形式,同时与旅游产业管理者、政府工作人员、区域从业人员和游客在内的多个方面形成互动,为其提供响应服务。
而在以物流为核心产业的城市和区域中,基于移动端的产业振兴类智慧城市应用则更有用武之地。在物流行业之中,基于移动端的应用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产业,对整个行业进行整合,从而更有效率地提供服务的难度也因此会更低。如软通动力在襄阳提供的智慧物流服务就是面向卡车货运司机,通过平板电脑租赁的方式实时向货运司机提供目的地的货运信息,这样本来需要在到达目的地之后花上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的“找活-返程”工作,只需要在去程的路上花费几个小时时间就可以完成,对于行业的改善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而面向公众的、基于移动的信息服务,则是智慧城市与移动结合最为紧密的部分。目前,手机应用的丰富性几乎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生活服务的渗透进一步加大。如手机支付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结合,拓展了更多的应用场景,通过各类APP与社会服务广泛融合,如零售餐饮、生活缴费、大众理财等,带动移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同时对手机网民影响程度加大。此外移动应用与本地化服务相结合,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重要平台,对手机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便利,增加手机网民对手机应用的使用黏性,加大移动互联网对社会生活服务的渗透力度。无论是交通路况查询、医疗挂号、银行办理业务还是政府窗口在线办事,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模式,都能够给市民带来让智慧更智慧,让便利更便利的感受。
移动智慧城市方兴未艾
“现在政府对于移动端的接受程度都是很高的,他们自己在用移动端的应用,包括现在的政府单位机关,他们在做一些业务应用的时候,也都是要有手机客户端的。因此,他们对于移动智慧城市的接受度很高。在向政府推智慧城市方案的时候,许多情况下必须同时提供移动端、传统客户端等多种不同的接入方式。”一位智慧城市领域的专家如此介绍。
事实上,在各个行业的IT应用中,智慧城市无疑是与人口技术相关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事实上从2010年以来,智慧城市从概念走向实际,从纸上谈兵走向实际落地的四年,同时也是整个移动产业快速发展,走向落地的四年。在这一过程中,智慧城市方案商和服务商们从城市之中某个特定的行业和项目出发,到如今为整个城市的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产业转型出谋划策的业务模式和思路变化,而移动应用也在基于操作系统、电信运营商的不同生态环境之下,整个产业越来越成熟的过程。
毕竟,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相较于传统的行业信息化差别并不大,而移动应用则在生态圈聚合和从业企业形态上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移动生态圈中,创新成为最为重要的价值和生产力。一个传统的行业去拥抱创新行业,毫无疑问能让自己在创新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智慧城市是一个综合的项目,而顶层设计则是整个项目良好运转的基础。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考虑进去,才能把这些想法落实到下面的架构设计、逻辑设计之中。如果没有考虑这些,就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对于移动应用而言,方案商在做总体规划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提出类似于无线城市的建议,充分将城市的无线网络带宽和接入环境考虑进去。如果当地移动网络信号的质量不足以运行一些比较大数据传输量的应用,就需要方案商对应用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让移动应用能够正常地运行在智慧城市的每个角落之中。
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之中,移动互联网以及相关应用的部署和建设,应当是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和规划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移动互联是智慧城市的入口和基础,将所有需要访问的资源、需要办理的业务和所有类型的应用,都集成到同一部终端设备,通过3G和4G高速移动网络进行访问。
此外更重要地,通过移动端采集到的数据拥有海量和非结构化等最为典型的大数据特点,所有在移动端收集到的数据,都可以作为整个智慧城市大数据积累的基础,并且为城市决策者之后通过大数据分析方式的决策支持提供重要的辅助作用,甚至催生城市大数据经济的产生。
打造移动智慧城市生态圈
在目前已经全面开展智慧城市业务的大型方案商如神州数码、软通动力、太极、中软等大方案商的组织架构中,几乎都同时备有智慧城市事业部门和移动互联事业部门。在基于移动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中,两个相关的部门纵向展开合作,利用相关的、互通的技术将智慧城市业务做得更宽泛、更大。
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除了以IT业务为主的方案商和服务商之外,电信运营商和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同样也是最为主要的产业参与者之一。如在不久前,中国电信就宣布,3年内将投入350亿元,推进上海智慧城市新一轮建设。而在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项目之中,中兴、华为等能提供全套电信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的厂商也都有非常高的活跃度。
作为移动网络带宽的主要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在智慧城市相关的项目之中,会与IT方案商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方案商提供应用层面的内容,而电信运营商则提供包括服务器、网络、带宽和出口在内的所有IT基础设施硬件环境和网络资源,双方各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开展业务,分别在基础设施和应用层面为智慧城市系统提供运维服务,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享受分成收益。
而在研发端,对于擅长行业软件开发的ISV而言,基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应用开发并不复杂,除非对界面要求很高,否则一个普通的应用可能几个月就可以做出来。但移动应用的高更新频度和琐碎性也决定了这些承担整个智慧城市建设任务的ISV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开发所有相关的移动应用,而是要与第三方的应用开发商合作,围绕整个智慧城市项目,打造属于自己的移动应用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