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惠企、惠政”,本溪市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目的——“为民”。
一提及“智慧城市”,人们便不由自主想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高大上”的信息技术工程,别说是理解了,有的民众甚至是闻所未闻,这使得“智慧城市”看起来与普通群众相距甚远。其实,“滴滴”打车、淘宝购物、微信沟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信息化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城市也开始不断向着智能化、服务化、人性化的道路迈进。作为信息化与城市化进程融合的产物,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可以升级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乃至促进经济转型,更重要的它还是对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城市生活的一次变革。
那么,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市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还是为政府机关提供方便的管理,或是为一些企业提供“圈地式”占领市场的服务?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智慧之城必然是信息时代下的安居乐业之城,智慧城市的建设必然要以惠及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民众服务放在首位。
无论是优化全市信息资源实现扁平化管理,还是推行智慧矿山、智慧社区项目,又或是开通市民网、发放市民卡……本溪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都始终遵循着 “为民”的原则,追求着信息技术与民生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在市民的衣食住行、医疗健康、终身教育、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等方面,提供更高效安全、便捷舒适、人性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例如,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就为本溪建立起了综合决策模型,这个模型收录了城市居民在住房、就业、公共服务享受情况等诸多方面的详细数据,可为政府的民生决策提供科学、翔实的理论依据。
想要 “为民”就要善听 “民声”。 应当看到,各城市的区位、资源、人口、环境等要素千差万别,人们对城市服务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城市物质富足了,但需要好的生态环境;有的城市生态基础较好,但需要好的流通渠道;有的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很好了,但市民有更高的文化需求等,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同城市要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就需要广泛地听取“民声”,了解“民意”。从“智慧城市”的定位,到具体环节的实施,都要广泛征求民意、博采“民智”,如此才能打造出符合市民愿望、有地方特色的“智慧城市”。刚刚上线运行的本溪市民网,就第一时间开通了“我的声音”栏目,广大群众可借此“高谈阔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城市发展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