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企业众多,玩法各异

责任编辑:editor005

2015-04-21 11:35:12

摘自:吕胖乱弹博客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及智慧城市方面相关政策的落实,我国将迎来新一轮的智慧城市建设高潮,也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

1、智慧城市如火如荼,建设规模与日俱增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及智慧城市方面相关政策的落实,我国将迎来新一轮的智慧城市建设高潮,也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有657个城市,根据城镇化发展思路,未来我国还将有一大批小城镇升格为市,据估计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快速提升。根据IDC研究,未来10年,与此相关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具体涉及“产业载体建设、商业配套建设、服务平台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医疗服务建设、智能电网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生态环保建设、城市管理建设等。其中与专属智慧城市载体相关的市场约占20-30%,智慧城市传感器、仪器、自动控制设备和相关服务占比约20-30%,ICT硬件、软件、服务相关的部分占40-50%,即未来10年ICT相关的市场将达到1万亿元。

2、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参与企业日益增多

在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情况下,通信运营商、国内外IT企业等都加快了在我国智慧城市领域的布局,以扩大自己的地盘。据统计,目前三大通信运营商分别与各省市地级市以上政府签订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的达到了85%以上。三大通信运营商都已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不仅加大通信网络的建设力度,而且在全国各地布局云计算中心,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国内外IT企业从事智慧城市的企业急剧增多,据统计,我国智慧城市上市企业达到33家,与智慧城市相关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电网、智能医疗等上市企业达到229家;国外进入我国智慧城市领域的大企业达到30多家。显然,众多企业的转型参与是看到了智慧城市的巨大市场,但目前的参与者主要还是占地盘的发展策略,还未形成成熟的技术及运营模式。

3、传统企业谋转型,意图整包占地盘

随着智慧城市概念越来越热,很多传统企业纷纷谋求转型,提出智慧城市整体服务及运营商的概念。其实很多标榜自己是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服务商的企业,在我看来目前还都是半吊子。为什么说是半吊子,因为他们都是来借智慧城市的概念,宣称自己向智慧城市服务商转型,其实干的还是老本行。或者是借助于投资或者其他噱头,和政府打好关系,让后尝试做整包商,集成商,承建商。所谓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其实在我看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说自己什么都能做和什么都做不了其实没有什么差别(这就是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其别,往往专业化的公司运作的更好)。

目前智慧城市多数公司运行模式仍然是项目承建为主,以承建政府智慧城市项目为主,和工业生产领域的订单化生产没有什么区别。多数公司都是集中精力进行营销,以图在短时间能尽可能地多占几块地。一些城市领域比如交通、医疗、数字城管、平安城市都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相关企业众多。但是由于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国内不充分的竞争环境,导致真正的龙头企业(尤其是有创新能力、运营能力的企业)数量十分有限,企业产品同质化、低价竞争的现象十分明显。

典型的企业的做法包括以投资为敲门砖以发展产业为噱头(华为、中兴、普天、易华录……)。更多的中小企业沦为这些公司的供应商。其盈利模式包括从土地增值中获益,从承建政府项目中获益,做总包收取管理费(或者赚取软硬件差价)。这些企业纷纷在全国和各地政府谈合作,签协议,遍地插旗子,但是真正落地实施的比较好,实施的好的那就更少了。

智慧城市领域涵盖的领域太广,很少由公司可以提供一个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因为每个行业都比较复杂,比如交通,涉及到交通信息采集,信息传输,视频监控,交通诱导,移动服务,停车管理,违章监测,物流人流……,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全部做下来的,都是要联合各类合作伙伴共同来完成的。一个行业尚且如此,更何况整个智慧城市这么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4、互联网企业快速介入,重视C端做入口

腾讯、阿里、BAT参与智慧城市,个人感觉更为看重的是位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增加用户黏性,用丰富的用户来黏住用户。可以看到微信上及支付宝上面集成的服务内容不断增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应用超市。二者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城市应用超市(入口),争取让更多的人来到超市里面购物,更多的商家进来开店。相应的来的人越多,超市积累的数据(也就是资源)就越多,为后续的服务及产品开发打下了基础。

微信和支付宝新增一项服务,肯定就能新增一批用户,至少能新增一批数据,也就是新增了一批资源。随着积累数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腾讯及阿里就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的了解用户及市场需求,也就是占据了行业发展的指挥台,无数的商家、企业都会聚拢过来,听从阿里及腾讯的调遣。这或许是阿里及腾讯的如意算盘吧。

相对于前者,互联网企业更多的是应用互联网思维,采用的战略不同,还是一产品及服务作为盈利的渠道,并且采用的是人海战术,靠庞大用户量来获取利益。数以亿计的用户给这些互联网巨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收入,而且沉淀了规模庞大的数据资源,而这正式未来信息社会的通行货币。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