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是工信部部长苗圩,这两天又是国家发改委,先后到银川的国家部委,聚焦的都是银川的信息产业,而智慧银川则是国家发改委的关注重点。尽管银川智慧城市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仍在建设当中,但由于城市规模极具实验性,因此成为最快落地的城市。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银川城市大小和人口规模刚刚好。首先城市资源相对集中,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最低成本的投入。其次是人口规模适中,不到三百万的人口居住相对集中,体量大小刚刚好,可以在短期内用同样的规则塑造智慧城市。
更重要的,则是银川有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市政府与中兴通讯完全想到了一起,甚至是不谋而合,从而构成了银川智慧城市的“天时地利人和”。
向更长远看,以大数据中心和城市无线网构成的智慧城市,还可以在诸如数据服务、游戏产业等方向拓展空间,甚至可以因此进入资本市场,悬念颇多。而在工业转型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服务可以满足2.5产业的发展和工业信息化的变革。
如果就眼前来看,可以更多地服务于普通市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过往的智慧城市概念,往往集中在行政执法领域,真正让市民感受到的服务并不多。在“城市局域网”的架构下,我们可以有很多便捷上网的方式,只要不离开银川,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快速接入互联网。
银川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说是具有远见的,一方面是经济转型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企业解决方案的落实,对于全国其他城市而言,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或许,我们真的可以这样说,2015年是银川的智慧城市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