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责任编辑:editor005

2015-07-27 13:40:17

摘自:搜狐焦点兰州站

智慧文化门户站群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会议精神为指导,遵循国家信息长远发展战略,以“服务、创新、提高”为理念,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的影响力,整合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休闲娱乐等各类文化信息资源,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的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兰州市文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丰富文化信息服务渠道。

服务:为政府提供智能化的监管手段服务;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文化企业应用;满足公众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创新:采用信息技术打造新型政府管理方式实现管理创新;采用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应用为现代文化发展提供服务创新;利用智能化手段创造新的经营模式实现模式创新。

提高:以精细化管理提高政府管理能力;以精致化服务提高业务部门服务质量;以精准化营销提高企业营销水平。

严格按照国家、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将特色、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中,创新城市发展模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二)基本原则

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充分发挥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进行全面、科学和系统的总体规划,规划要有较强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指导下分阶段实施,力求每阶段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保障充分。

2、政府主导,多方协同

市政府全面指导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工作,建立多方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明确战略方针,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相关各方搭建服务平台,各部门明确各自建设任务。

3、企业参与,市场运作

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及标准体系并提供相应促进政策,企业按照规划及标准,全面参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积极探索适合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化的合作开发模式和运维方式,引入市场运作机制,促进资源保护与旅游服务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的社会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4、统一标准,保障共享

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要参照国家通用标准及行业通用标准,综合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含业务数据及统计数据),建设一套权威的可执行的信息标准集。实现统一信息标准,实施规范建设,确保实现行业管理的信息共享。

5、实用可靠,适度先进

系统建设要注重实效,在技术选型方面要注意选择技术成熟度好,实用可靠并适度先进的技术。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杜绝建设资金浪费。

(三)目标任务

1、建成促进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智慧服务体系

市民体验的满意度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提升市民满意度是“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核心。到2020年,通过智慧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突破传统的服务模式,依靠现代技术手段及创新应用,实现在文化公共服务上的创新。

2、建成创新文化产业模式的智慧管理体系

以智慧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现有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开创新型管理模式,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是“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的关键目标,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升政府部门对文化行业健康发展的监管能力和效率。到2020年,通过智慧管理体系的构建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

3、建成促进文化产业融合的资源整合体系

文化产业的全面融合必须加强文化与城市资源--产品--市场的全面整合,做到资源优化整合、产品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生产力。在产品开发、文化宣传、市场营销、文化纪念品开发等之中,注重与当地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注重产业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注重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注重文化资源利用保护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结合等。做到资源共享,产品互用、互利互促、实现双赢。从融合产业中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本,为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促进了新型业态、新型产业功能、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和新型产业集群的显现与演进。到2020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产业融合创新。

三、发展重点

(一)文化创意与设计

兰州工业遗迹智慧文化体验园区。依托西固石化城特色文化资源,建设兰州石化文化主题公园,完善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水之韵博物馆,开放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中展示兰州有特色的工业文明,从而推动兰州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出版发行

《读者》智慧文化产业园区。在安宁区规划建设包括《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基地项目、《读者》动漫产业园区项目、《读者》期刊群建设项目、《读者》在线交易培训项目、《读者》新媒体基地等在内的《读者》文化产业园,深度开发《读者》品牌。

(三)文化旅游

金城关智慧文化博览园区。以黄河文化为根,结合实际,在黄河桥梁博物馆、兰州城市文化体验馆,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彩陶馆五个场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仿古建筑群进行整体修缮、美化、亮化,完善观众接待、服务等设施,规范观众游览路线。

(三)文化演艺

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的展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对《大梦敦煌》、《丝路花雨》、《鼓舞中国》等艺术精品进行包装提升,进一步增强剧目的观赏性,持续扩大对外宣传和演出,不断提升品牌效应和市场效益。

(四)生态文化(智慧景区)

1、达川三江口景区

主要建设亲水平台、乌篷船、垂钓场、生存能力训练区、欢乐之巅山野游乐区、水上项目素质拓展区等,打造中国西部黄河上游最具规模的素质拓展训练基地。

2、河口古镇景区

发挥河口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保护修缮古民宅、古祠堂、古城墙等遗址,对37处古民居进行修缮保护,建设3个牌坊、1座钟楼、1个码头,恢复沿街古商贸一条街,打造集旅游、接待、商贸为一体的生态型山水文化古镇。

3、黄河风情线

以黄河市区段为轴线,串联沿岸景区景点,规划实施慢行交通系统,整治改造沿河建筑,设计夜景灯光长廊,构建带状生态绿肺,配套完善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等休闲功能设施,丰富亲水和水上游乐项目,提升旅游景点品位,打造城市生态轴、景观轴、文化轴、旅游轴、发展轴。

4、马滩文化岛

位于七里河区“三滩”核心区域,总规划用地面积2.83平方公里。围绕打造兰州“陆家嘴”的目标,坚持以文化为魂、创意为先、交通为重、产业为本的规划,充分利用其天然的环岛水系,倾力打造黄河生态文化岛,形成一带(黄河生态滨水休闲带)、二轴(T188#城市主干道商贸发展轴、S186#服务发展轴)、一核(市级公用服务的商贸商务核)、多心(商贸会展中心、行政中心、商贸商务中心、住区综合服务中心、兰州老街文化中心)的功能结构。

5、仁寿山-天斧沙宫大景区

以“特色地貌 特色文化”的形式,将仁寿山和天斧沙宫融入大景区概念,整合仁寿山景区地质资源、生态资源、温泉资源和天斧沙宫的自然科学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对两个景区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实施、统一管理,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一体化集群式大景区。

6、大兰山景区

位于城关区兰山,总规划面积20.6平方公里。主要建设伏龙坪景区、龙文化展示区、兰山山地生态公园、民族村综合服务区、农家生活体验区、温泉疗养中心、营盘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城市东门户等功能片区,打造展现兰州独特历史文化的展示区、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城市南部生态屏障。

7、“中国第一古梨园”什川生态旅游景区

位于皋兰县什川镇,主要建设什川生态旅游综合开发、梨花谷工程、文化体育休闲基地、兰州魏氏文化研究活动中心、黄河大峡库区航运工程、“世界第一古梨园”游客服务中心等功能设施。

8、青城古镇文化及生态旅游景区

以青城古镇文化、生态和农业资源为依托,实施古民居文物保护修缮、重点街区改造、农家乐改造提升、魏家大坪农业生态园、小河子生态观光农业园和省级湿地公园建设等工程,建设水烟博物馆、农耕博物馆等,开发古镇周边生态景区及生态农业,彰显黄河古镇魅力,构建兰州文化旅游新亮点。

9、“玫瑰之乡”文化产业园区

在永登规划建设以玫瑰种植园、玫瑰采摘园、玫瑰博览园、玫瑰旅游体验园、玫瑰养生园、玫瑰农家乐、玫瑰深加工产业园等为核心的全国首个玫瑰文化产业园;在西固建设以玫瑰为主题的集旅游、休闲、居住、商贸、婚庆为一体的文化小镇。形成一个玫瑰文化产业园区,充分传播和发扬兰州玫瑰文化,打造以兰州市花玫瑰为主题,浪漫为核心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四、保障措施

兰州“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产品的堆积就能实现的。政府必须实行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协调和管理,否则,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自行其是,势必造成网络分割、重复建设、资金分散和资源浪费。而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必须将各项推进措施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并对其执行情况加强监督管理,以智慧兰州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一)组织保障

“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进行协调,加强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全面负责建设的规划、指导、项目管理、项目验收等工作。

成立专家咨询小组,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探讨、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建设重点和产为突破口,监督项目的设计、实施及验收全过程。

(二)政策保障

把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兰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框架下,作为“智慧兰州”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制定和出台奖励、补贴、扶持等政策,引导和推动文化场馆、博物馆、文化创意园、旅游景区、第三方服务公司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信息化在文化行业的深度应用。

(三)资金保障

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其中政府投入资金主要包括政府主导项目的建设资金、运行维护资金和对企业的扶持引导奖励资金。加强政府宏观导向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有关部门的相关项目资金支持。鼓励部门、企业自筹资金,以及吸引外来资金参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和完善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式,优化调整支出结构,着力解决资金平衡问题。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性,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向“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

政府通过项目的投入建设可以引导和带动多渠道的社会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逐步构建起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撑,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模式。

(四)人才保障

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政府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吸引和造就信息技术人才、兼顾信息技术与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机制,加快制订稳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政策措施,建立有效的人才队伍培养、任用、激励的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注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再教育,以即将推进的各示范项目为载体,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吸引业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引进海内外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来兰州工作。

大力推进信息化人才和文化人才基地建设。加快培养智慧城市建设紧缺的技能人才、复合型使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专业和学科调整,着力培养智慧城市建设人才。进一步加强人才的生活保障和服务,积极营造事业召唤人才、人才发展事业的良好氛围。

五、重点项目

(一)兰州文化资源库

1、基本内容

建设规模:建设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利用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多民族文化等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对国学馆、秦腔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图书馆、文化馆、水车博览园等文化基础设施,对《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为代表的优秀剧目,对兰州太平鼓舞、苦水高高跷、兰州鼓子、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来自不同时期、不同载体的海量文化内容资源进行碎片化与结构化标引,使用视音频等数字化技术,对依靠口传心授方式流传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的传统技艺、濒临毁弃的珍贵文史资料进行数字化记录和集成,实现兰州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为用户提供专业化和结构化的文化资源检索服务。

投资规模:1500万元。

投资来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2、时间安排

2015年-2020年。2015年至2017年建成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18年至2020年协调数据入库,实现全市文化资源数据信息共享。

3、责任单位

市文广局、市数字办

4、配合单位

兰州新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5、责任人

韩德才、郑纪华

(二)兰州文化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1、基本内容

建设规模:一是建设文化产业服务云平台。以智慧城市云计算中心为基础,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云平台,包括文化信息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系统,并将之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信息基础,实现按照统一的规则获取采集文化信息,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集中存储,并按照统一的交换标准通过各种平台发布,最终实现文化信息的智慧化。二是建设文化产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移动信息技术面向市民、文化产业单位发送各类信息,如景区二维码门票发放平台、手机短信群发平台、兰州文化手机报、WAP网站、兰州文广局微博平台等,另外,开发基于手机的兰州文化导览软件、电子游戏等。三是建设文化资源多媒体数据库。整合数据库建设,视频技术、全景3D、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实施企业、并整合政府资源、地方文化资源、高效技术资源,形成完整的项目实施体系,整合全市现有的数字文化数据库资源,建立图像库、音频库、3D全景图、虚拟现实库、非物质文化遗产库等数据库。将兰州市文化资源、图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视音频、数字3D全景库、旅游服务信息库整合在一起,实现兰州文化数字化全方位展示。四是建设触摸屏系统。在兰州市火车站、兰州中川机场、兰州市汽车站、饭店大厅、大型商场(购物中心)、重要的景区景点等场所配置多媒体触摸屏电脑系统,以多媒体的方式,向游客提供范围广泛的、24小时不间断的文化信息和商业信息,包括城市文化场馆展示、文化旅游设施和服务查询、电子地图、交通查询、天气预报等,在方便市民的同时,进行兰州的形象宣传。五是建设智慧文化门户站群。智慧文化门户站群是兰州进行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公众服务体系最重要的渠道。在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云平台的基础上,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5个方面作为信息展示的主线,建设统一的文化资讯网站群,为市民提供集文化场馆、景区景点、文化浏览线路等信息于一体的、准确的、及时的综合信息服务。建设各级相关部门网站的集合,整合文化服务资源,实现资源互通共享,协同共建、整体联动,使得公众用户进入文化政府门户网站就可以了解全市、各县区、各景区的最新动态。加快政府对公众实现“一站式”服务的步伐,提高政府网站的应用水平,提升旅游服务能力,打造信息公开、透明,服务型政府形象。同时,降低政府网站的运维成本。六是建设文化产业政务管理系统。实现各级文广局部门之间的协同办公,以提高办公效率,实现资源共享。针对办公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信息量大、复杂,涉及岗位、人员众多,处理流程烦琐、多变等特点,以兰州市文广局--文化产业企业--市民的三级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建立起业务处理、信息管理和执法管理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完成网上协同工作,实现网络化办公,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七是建设文化产业管理平台。面向文化产业监管人员、数据统计人员、文化场馆以及景区等多方面用户,贯穿整个行业监管、统计流程,建立集电子行程单管理、数据分析统计、旅行团监控、投诉受理以及现场执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服务云平台对旅游资讯、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满足“行业监管的精细化”的要求。八是建设城市与文化产业体验中心。把物联网、3D影像、4G移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集成起来向大众展示,让大众接触到信息技术给文化产业带来的全新体验,从而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的方便快捷。通过把体验中心放在兰州市的著名文化场馆,让市民在第一时间体验到兰州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投资规模:文化产业服务云平台800万元,文化产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200万元/年,文化资源多媒体数据库200万元/年,触摸屏系统免费建设,智慧文化门户站群400万元,文化产业政务管理系统50万元,文化产业管理平台100万元,城市与文化产业体验中心1000万元。投资来源:文化产业服务云平台采用政府出引导资金,企业主导建设,文化产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文化资源多媒体数据库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触摸屏系统免费由企业建设,智慧文化门户站群由政府投资建设,文化产业政务管理系统由政府投资建设,文化产业管理平台由政府投资,城市与文化产业体验中心采用政府出引导资金,企业主导建设。

2、时间安排

文化产业服务云平台2015年建设完成。文化产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2015年建设完成。文化资源多媒体数据库2016年建设完成。触摸屏系统2016年建设完成。智慧文化门户站群2017年建设完成。文化产业政务管理系统2016年建设完成。文化产业管理平台2018年建设完成。城市与文化产业体验中心2020年建设完成。

3、责任单位

市文广局、市数字办

4、配合单位

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文化产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文化资源多媒体数据库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触摸屏系统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智慧文化门户站群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文化产业政务管理系统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文化产业管理平台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城市与文化产业体验中心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5、责任人

韩德才、郑纪华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