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当欧美厂商诺基亚和阿朗2015年上半年不得不以合并实现抱团取暖时,经历阵痛的中兴通讯则通过启动新战略和自身业务重构,实现中兴通讯上半年净利润16.1亿元人民币,上半年营业收入459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同比增长43%。
在中兴通讯总裁史立荣看来,当下的中兴通讯,正站在中国经济转轨的几个关键节点上——首先是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批建设5G的国家;其次,“智慧城市”将成为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的核心驱动力;再次则是智能手机的全球竞赛正在迎来下半场。
无论是全球运营商,还是中国政府的投入结构正在发生逆转,“70%硬件+30%服务”的局面将会“倒过来”,史立荣说,中兴通讯去年确立的M-ICT战略迎合了经济转轨的三大风口,M即Mobile移动互联之意,亦有Man人之意,M-ICT即在一个面向移动、全面跨界融合的信息时代,推动与解决基于企业、人、物体间的融合与交互。其本质是规模经济向效率经济的转轨。
这三大风口对应的是中兴通讯三大业务主线:电信设备、政企网、移动终端。中兴通讯能否在风口上顺势而为?近日,史立荣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陈述未来中兴将如何以“M-ICT战略”彻底重构移动场景下ICT融合时代的信息商业模式,以及围绕该战略,公司在移动终端、大数据、智慧城市、创新技术等方面所作的系列布局。
中兴通讯总裁史立荣
“智慧城市”将成为中兴通讯最响亮的名片
在上一轮宏观经济繁荣期崛起的中兴通讯如何应对中国、乃至全球宏观经济的换挡期?
“中国经济没有系统性风险,仍有6%-7%的增长潜力,结构转型需求对中兴通讯是利好”,史立荣认为,未来中国的“经济版图”理应更为辽阔,中兴通讯也将会更有作为。中兴通讯业务模式将从偏设备硬件制造向偏服务发展,比如分步式数据库、大数据平台、智慧城市等业务都代表了中兴通讯改变的方向。
很大程度上,中兴通讯业务的转轨,暗合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
譬如“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史立荣2015年在与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交流时提出,“一带一路”的内涵不仅包括高铁、航线、桥梁、公路等基础建设,信息互联互通也是“一带一路”的题中之义。中兴通讯凭借丰富的海外市场经验,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信息高速公路竞争力明显,目前在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地,中兴通讯已经先期展开一些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将成为中兴通讯最响亮的名片,未来有望扮演“一带一路”信息龙头。
城市“价值观”颠覆:“大数据将比土地更值钱”
史立荣认为智慧城市、物联网是第三波信息化浪潮的核心,他把中国的信息化浪潮总结为三个阶段:1.0阶段,信息化浪潮的第一波是企业,以PC、操作系统、软件为核心;2.0第二波浪潮是个体,以互联网、APP为中心;3.0第三波浪潮很可能是政府、城市。
目前中兴通讯智慧城市2.0战略已正在落地,旨在打破城市信息孤岛。据统计,中兴通讯已经参与了全球40多个国家的140多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由中兴通讯与政府按PPP模式合作打造的智慧城市包括银川、柳州、金华、珠海等。在2.0版本中,信息完全都是统一到一个数据统一的平台上,用户各取所需,实现了“城市中医疗、 政务、交通、社区、旅游”等多纵向模块各取所需。正在设计中的3.0版本将与大数据应用结合。
史立荣认为,在这一轮经济转轨中,被土地财政主导了20多年的中国城市“价值观”必将缓慢、又坚决地转向对城市大数据价值的挖掘。他认为,在前互联网时代,土地是城市最值钱的资源,但是未来,政府最值钱的资源应该是人,以及基于人的大数据。 “目前各个地方政府认识到这一点的程度还参差不齐。”
政府是智慧城市的主要投资方,据估算,我国十二五规划智慧城市投资5000亿元,十三五规划将增加至8000亿元。投资大、周期长、回款慢,是否将成为制约智慧城市落地的掣肘呢?
史立荣回答记者质疑时认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必然是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抓手,中兴通讯已经在银川、淮安等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以银川为例,智慧城市总投资水平会达到七八个亿水平。“银川一开始希望中兴通讯的投入比例更大一些,后来他们经过详细研究,银川政府主动要求加大投入比例,因为他觉得投入产出回报好,目前银川政府投入比例占了大头90%。”
在PPP的合作模式中,中兴通讯改变了依赖一次性设备/服务采购的模式,后期将通过大数据技术辅助政府决策、深挖大数据资源等,获得附加值更高的、长期的运营收入,对公司是一种新的尝试,却也符合公司业务长期的转型升级。
Q&A
《21世纪》:中兴是在上一轮全球经济成长周期实现弯道超车成长起来的,在经济换档的大背景下,企业的作为将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立荣:未来经济中国的版图会进一步提升,其实相比于以前,现在应该更有作为一些。和过去相比,企业可能要从偏硬向偏软,然后从偏设备向偏服务这些方面做一些发展,我刚才说到的很多创新,分步式数据库、大数据平台,实际上都是在往改变的方向走,可能未来的一两年内,你可能还会听到我们重大的创新的东西。都在酝酿的过程中,我们参与智慧城市实际上也是在向服务的方向做文章,未来我相信政府和企业可能更多会采购服务,而非硬件,我觉得智慧城市的市场爆发期就在明年或略晚一些。
《21世纪》:如果把城市也当成企业来看待,中兴在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中,您感受到城市“企业主”——地方政府在发生哪些变化?
史立荣:现在政府其实也慢慢认识到大数据未来的发展,我觉得可能有60%-70%的政府官员还是觉得土地是最值钱的东西,但是有一些城市的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比如我们合作的银川市等,政府中的有些人开始认识到,未来城市大数据的应用收益应该会大过土地。
那么接下来,城市最值钱的应该是人,和跟人相关城市服务、大数据。现在城市没人就完蛋了,当然人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但总的来说,没数量肯定完蛋了。我到每一个城市都会先问,你们的人口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为什么呢?因为人口下降会形成恶性循环,人少了以后,就拿开饭馆来说,挣不了钱就到深圳来开了,和人口关联的服务,支撑的东西没钱挣,就撤了,人越撤越少。当然城市人的质量也是个问题,深圳一直觉得他没好大学,是心头之痛,为什么我们在南京、上海、西安设那么大的研究所?因为那边人才多,这个是挺关键的。
《21世纪》:在智慧城市的竞争者中,中兴通讯遇到的竞争对手是谁?
史立荣:目前做我们这块,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厂家,但是我感觉中兴目前做的事情,把数据平台统一起来,使应用模块各取所需,没有特别的对手。但是到老百姓客户端这一块,我觉得未来几年我们是可以和腾讯等BAT企业合作。现在其实已经和腾讯在合作,他们有直接到达用户的优势,有些应用还得在老百姓的终端上要有一个入口。就是我们做后台、数据中心,BAT做前台应用。
本文节选自2015年10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