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两会上,新型城镇化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被频繁地作为重要议题进行广泛探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中,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有这样的共识,新型城镇化的新,是在于“人的城镇化”,即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这其中要围绕人的需求打造“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安居”主要体现在提升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民生公共服务以及交通、市政、管廊等基础设施承载水平;“乐业”主要体现在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支撑城市产业就业。
智慧城市就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智慧城市发展到今天,已经告别了过去单纯信息技术维度的“智能化”阶段。与之相关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经济运行、民生服务、创新驱动的新动力,与人息息相关的智慧化的生产、生活、生态场景应用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落脚点。
我们欣喜的看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这就为智慧城市发展提明了方向,即围绕人的需求让城市更宜居宜业。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智慧城市下一步发展,有三个突出要点会越来越重要。
1、打造智慧城市需要为“安居乐业”做出顶层设计。
在智慧城市刚刚兴起的时候,市场上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不少人是用“项目制”的思路来看待,将之理解为大量资金的投入和一个个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还有观点认为“智慧城市”是高大上的技术,本地更应该偏向于发展传统产业,忽视了智慧城市应用对解决城市发展问题与需求的创新引领作用。
实际上智慧城市要实现的是一个良性循环体系。首先它要推动产业的发展,比如对传统产业,智慧城市能够带动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促进传统行业的升级转型;而对于新兴产业,智慧城市可以打造智慧的基础设施环境,为新兴产业提供土壤,催生和带动发展。
其次通过这样的发展,智慧城市能让产业聚集,从而实现居民的“乐业”;同时因为有了人的因素,又能进一步带动城市建设,让城市的各种设施环境便民、惠民,从而实现居民的“安居”。这是一个正向良性的循环。
因此这样的系统,需要有顶层设计与产业规划。可以借鉴的例子是新加坡,其政府连续制定了“智慧国2015”和“智慧国家2025”的整体规划,目前已经在科技、信息技术、教育、城市发展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国内,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对顶层设计的理解和实施也不一样。软通动力作为智慧城市的运营商,一直根据本地发展的实际需求,引导地方领导参与顶层设计与产业规划,推动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落地。
2、打造智慧城市需要以大数据应用做关键点。
大数据的蓬勃发展,可以为信息和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提供技术支持,有效地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打通城市管理中的信息孤岛,实现移动应用与大数据的大联动,最终实现智慧的公共城市环境。
然而现实情况是,政府部门有各自独立的垂直信息系统,存在数据不统一、标准化程度不高、互联互通程度不足等问题,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信息共享也是难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数据仓储和大数据平台来让政府各个部门的既有数据库实现高效互联互通,不用推倒重来,就能极大提高政府各部门间协同办公能力,提高为民办事的效率,同时也能大幅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比如在智慧交通方面,最初的管理部门的思路可能是修更多、更长的路,以及拥有更多的车辆。但是现在,因为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力量,智慧交通的思路会是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公路使用的效率,提升车辆共享的水平,在做到便民惠民的同时,也将资源价值最大化。
要实现这样根本性的改变,还需要智慧城市的实践者们在技术、服务和运营上有一定的储备和水平。
3、打造智慧城市需要始终以人为本。
智慧城市的概念和范围很大,包括民生、基础设施、产业、政务、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但最终围绕的都是人,且必须以人为本。
人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者,这是从产业先行的角度出发,在产业发展中以各种方式聚集和培养创新人才。
软通动力就通过线上加线下的方式在实践。线上,围绕业务孵化人才,比如通力众包平台,聚集了专业的IT技术人才,通过共享模式,提供分包、众包的服务。而在企业云服务平台,人才可以得到技术、设备、信息、数据等服务资源和技术工具。线下,积极打造实体的众创空间,聚集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人才资源,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辅导,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能力。
而人作为智慧城市的受益者,主要体现在民生方面,集中在医疗、教育、养老、社区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智慧城市的参与各方需要协同合作,打造智慧民生类应用,洞察民生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服务渠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和不同群体间的全覆盖、智能化和均等化。
这要求城市治理与发展的模式发生思维变革,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大幅度提高城镇的宜居、宜业水平。这是软通动力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宗旨。正因为如此,软通动力最近几年在全国近100个城市实现战略布局,以更好的实现在当地服务于人,贯彻以人为本的思路。(作者:刘天文,系软通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