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撬动广州产业创新变局

责任编辑:editor005

2016-04-25 15:09:24

摘自:南方日报

这就是思科构建的传感器和网络,像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重要,承载着运输机器设备监控数据与后端处理器的重担。如今思科的到来,不只提升了广州担起珠三角制造业“智囊”重任的底气,同时也加快了制造业生产效率和效能的提升。

未来之家,冰箱、电视以及空调,这些原本一动不动的家用电器将变得“灵动”:通过手机远程看到家中的冰箱里食物的数量和保鲜信息,提醒你补充食材,甚至直接进入购物网站帮你采购;你该做饭了,厨房电器根据冰箱里的食材,推荐菜谱……这背后是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连接到一起,构建设备管理系统。

从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厂商转型,思科正以IoE(万物互联)/IoT(物联网)技术开疆拓土,将中国创新中心总部正式落子广州,或许广州市民的家中能更快实现这一切。

除此之外,中国创新中心还将开放给思科全球的生态伙伴,创建产业生态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从与思科签约的10家公司来看,全部集中在信息系统集成、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不谋而合的是,这也正是广州乃至珠三角正在大力扶植和引导的新兴产业。

借力思科的集聚与辐射,广州同步开启创新引擎。围绕“互联网 ”、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广州乃至珠三角的产业想象力无限。●南方日报记者 陈思勤

“数字化”再造制造业 利润提升一成以上

在花都区的一些汽车生产车间里,经过数月培训的工人已经可以熟练地操作机器人设备,而不需要看懂庞大、复杂的抽象数据。“像‘傻瓜机’一样只有0和1两个选项。数值1代表着机器零部件正常,0代表必须关停机器。”现场的工人告诉记者。

该工厂里,遍布各个角落的传感器24小时监测着机器或机器零部件的运转情况,并通过网络按指定路线发回处理器,处理后直接变为直观的体现。而且,依据传感器的数据,可以提前3个星期判断出机器运转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工厂提前做好预案,对于生产线庞大的企业可减少停工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这就是思科构建的传感器和网络,像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重要,承载着运输机器设备监控数据与后端处理器的重担。

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工业4.0”,其本质特征都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方式和模式。

“当30个衣柜订单到达生产端时,系统能自动计算出30个衣柜所需的板材如何切割最合理,大大减少物料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尚品宅配董事、副总经理彭劲雄介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公司日产能力提高了20倍,材料利用率从70%升至93%以上,交货周期从30天缩为10天左右。

2015年,思科对来自13个国家制造业企业研究显示,平均市值200亿美元的制造企业在实现数字化后的未来三年内,收入或将增长12.8%,未来十年内,收入将增长19%。

今年刚发布的《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将重点发力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放在重点发展领域的首位。同时还提出,推进各重点领域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如今思科的到来,不只提升了广州担起珠三角制造业“智囊”重任的底气,同时也加快了制造业生产效率和效能的提升。

思科在广州的客户——明珞装备公司的副总理龙璞介绍,我们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帮助其提高生产效率。而思科为我们的方案提供网络技术服务。数字化解决方案离不开网络解决方案,两者结合才有可能大规模地实现柔性生产、远程实时监控和全球化生产。

当物联网接管医疗服务

去年底,广州市妇女医疗儿童中心跻身世界顶级信息化医院,成为全国首家云上三甲医院。

“通过物联网打造的信息系统网络,全院可实现数据共享和大数据分析,通过智能手机做到移动护理、婴儿防盗和智慧医疗。”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夏慧敏看来,智能系统出错的概率比超负荷工作的医务人员要低。

据介绍,医院以往是挂号、分诊、看病、检查、缴费、取药的单一线性流程。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各部门的系统整合并联,并增设反馈机制。比如检查环节,患者检验的同时门诊医生就能实时获取他的检验结果,节约患者时间,降低误诊率。

在物联网领域的专家看来,信息化可以提高医院的营运和管理效率,从而降低医院的运作成本,减少医疗差错概率。

除了高校,广州另一稀缺资源是医院。思科可以帮助广州大量的三甲医院提高资源利用率。“广州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广州共有33家三甲医院,仅越秀区就有三甲医院18家,实有病床22444张。”看似很多,但广州每千人只有5.3张病床。这些医院应对的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病人,可以说是一床难求。"

其实,在医疗领域的创新源头,广州的生物医药研发集群正在异军突起。瑞博奥生物的蛋白芯片技术、锐博生物的核酸药物、冠昊生物的全球首款人工角膜等,剑指全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空白。

不过,广州的生物医药产业还不够“聚拢”,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各自埋头就某一环节开展研发,但很少互通有无,有些资源其实可以共享,提高利用率。”业内人士表示。

此次思科落户的广州国际创新城,就囊括了广州未来的生命科学高地——生物岛。思科中国创新中心总部的开放与共享,将与岛上生物医药企业共同利用网络技术,将分散的企业“黏合”起来。

以高通量测序为例,对网络承载的数据量和稳定性要求极高。只做基因筛查的小规模企业,单独购买一套网络解决方案成本太高。“如果岛上有一家提供网络方案的第三方企业,分工生产效率更高。”一些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期盼着。

让城市“慧”说话

在广州东部的大观生态湿地公园,绵延3公里长的生态长廊,是广州第一个海绵城市试点。

站在思观广场向南俯瞰,十几个大小不一、梯田般逐级错落的水塘铺展开去。这十几个水塘相当于“海绵泡”,雨水和山水流经“海绵泡”后,不像河涌那样哗啦啦地跑掉,缓解了下游防洪压力。

实际上,每个“海绵泡”挖多深多宽、相距多远、怎么布局,都很有讲究。据工作人员介绍,历年数据分析可以测算出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是多少,定出防洪要求,根据每平方公里推荐的调蓄量,反推出每个“海绵泡”的高度和宽度。“建设过程中可以杜绝不必要的‘过大’建设,为财政节省上亿元经费。”

谈论“智慧城市”,不能绕开物联网、互联网和通信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手段。此次签约合作伙伴之一的城云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作为思科在中国发展智能互联城市战略的重要平台,早已参与到智慧杭州的建设中。

该公司负责人认为,智慧城市最关键的是数据的“运”与“用”。“所谓‘运’,就是把数据收集起来,传输到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去,这是思科所擅长的;所谓‘用’,就是把数据的价值发挥出来,用来优化城市管理。”

不过,政府多大程度的数据信息能够公开,将直接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

广州市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直言,有没有可能依托思科的物联网技术,将部门间的数据整合筛选,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向公众和企业开放。“其实越来越多部门开始认识到自己手中掌握的数据是一种资源,可以用起来。只是哪些能开放互通,哪些不能,无法判断。

在广州大数据产业协会执行秘书长、会长助理刘代焰看来,发展智慧城市,广州必须先行,也有条件先行。

智慧城市的开发与应用需要大量的软件编程、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等专业人才。仅天河辖区集聚了华工、暨大、华师、华农等30余所大中专院校和中科院能源所等53所科研院所。“计算机、数理统计最好的人才去华工找,可视化呈现可以去华师找。”

近期,广州市大数据局频繁组织智慧城市的建设研讨。“我们为广州做好了规划,争取到2017年,广州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数据资源,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尽量都向社会开放。最终要做的,就是带动整个智慧城市相关产业链。”上述大数据负责人透露,广州大量的信息技术企业都可以和思科合作,里头暗藏商机。作为智慧城市普及的一部分,去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已达到11亿。到2020年,物联网设备将达到97亿。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