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我国在智能化、信息化、物联网、云计算等诸多领域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也逐渐兴起。在先进技术与传统模式、现代理念不断地碰撞、融合与重构下,诸多智能应用几乎延伸到城市发展的各个角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魔术”般变化的同时,也让城市焕发出令人惊喜的生机与活力。
何为“智慧城市”?它又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智慧城市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难题?又该如何“智慧”破解?是我们本期关注的话题。
“智慧”如此改变生活
百度搜索“智慧城市”,得到的答案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一系列先进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以整合和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通过城市各个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整合优化各种资源,从而实现城市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
这样抽象的解释似乎不太容易理解,那么如果这样说——
自从4G网络覆盖了地铁公交,北京的小李就不那么愿意开车上班了,因为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可以用来看书、追剧、逛淘宝,还可以处理一下紧急的工作邮件。便捷的移动互联网和不再“卡壳”的网速,让原来难捱的路上时光被充分利用甚至成为了一种“享受”。
最近迷上了“网购”的孙阿姨再也不用为买了米面粮油却扛不动而烦恼,因为只要在家动动手指,就有快递小伙儿把这些重物直接给送到家。
在这个大雨不断的夏天,海口的许先生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关注城市积水、便民服务、排水的APP,帮了他大忙。逢雨日,许先生出门前都会打开这个应用,查看一下哪个路段有积水需要绕行,提前选择好交通方式和路线给他免去了不少麻烦,让他倍感贴心。
一部手机就可以交易支付、跟踪快递、查寻违章、实现远程医疗;轻划屏幕,景区热力地图跃然“屏”上,人流趋势一目了然;通过“天眼工程”,民警可以“视频站岗、鼠标巡逻”,“天网”下违法犯罪行为无处遁形;上至市长下至科员,电子政务系统全员接入,审批效率成倍提升;道路轻微事故,无需交警和保险人员到场,当事司机掏出手机动动手指就能快速处理,耗时不到半小时……
可以再想象一下,随着智能化发展,我们可以在智能终端的指导下快速地找到车位,每天走进家门的时候能通过智能终端来遥控家中的所有智能家居,比如自动打开百叶窗窗帘、自动调整灯光亮度、空调温度……这所有的智能化被我们统称为“智慧城市”。
“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智能化的都市之中,享受着智慧城市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可以说,智慧城市已经从原先的概念探索进入了实质建设阶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弯道超车”创造新机遇
“随着城市承载的人口越来越多,城市面临的挑战也愈加繁多和复杂。对于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大城市的‘城市病’也将更加严峻。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挖掘城市潜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杨保军表示。
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且指明了网络信息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等六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大幕正式拉开,截至去年底,中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增至500多个。
其实,中国在城市的智能化建设方面一直紧跟世界步伐:早在1995年,就提出的数字城市建设,那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1.0时代。10年后的2005年,进入互联城市或无线城市的2.0时代。随着2009~2011年“智慧地球”的提出,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开始进入3.0时代,即“感知智慧城市”。
“感知智慧城市”的特点,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促进城市运行的便捷化和高效率,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大量数据表明,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更是必然趋势。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今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如何抢占新技术革命制高点,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现在全社会各方各界都在积极思索并实践着,建设好智慧城市,或许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新机遇。”杨保军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