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保”信息共享系统囊括了民政、公积金、房产、公安等多个部门的信息,一张卡可实现市区所有医院通行……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人们的生产、生活将越来越便捷,由其带动的产业也将成为合肥新的经济增长点。日前,智慧合肥建设“十三五”规划纲要评审会举行。记者获悉,我市力争通过5年的发展建设,使合肥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智慧城市建设合肥有底气
近年来,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不断融合,为“智慧合肥”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我市本地光缆纤芯长度已达390万芯公里,骨干网市际出口宽带达1.2T,室内家庭宽带继上海和武汉后率先突破20M,城区成型小区基本实现光纤到楼,农村集镇具备100M接入能力。3G信号城乡覆盖率100%,中心城区、近郊(县城)4G覆盖率98.7%,主城区2万个WiFi免费接入服务热点建成使用。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市建设深入推进,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3%和98.7%,数字有线电视用户达60万户,IPTV用户超过30万户。
此外,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等产业迅猛发展,其中,平板显示和信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为“智慧合肥”建设奠定了产业基础。
5个重点领域力争实现突破
“智慧合肥”建设如何发力?规划给出了发展路径,即在打造智慧基础设施、提供普惠便捷优质公共服务、建设精细化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智慧产业生态体系、保障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等5个重点应用领域实现突破。
据规划编制专家组负责人介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到2020年合肥有望实现城区200M光纤接入到户,4G网络用户占80%以上,实现百兆光纤到行政村和新农村,电子政务专网到各乡镇和农村社区。
在提供优质服务和精细化社会治理领域,“智慧合肥”更是无处不在。如在健康领域,到2020年,全市居民有望统一使用居民健康卡,患者一张卡在市区各医疗机构实现身份识别、基础健康信息存储、跨地区和跨机构就医、费用结算等服务。社保领域,拓展社会保障卡应用范围与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居民“一人一卡、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的全市社会保障服务应用,构建与卫生、民政、人社、公积金、残联、房产以及公安等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构建“大社保”信息共享系统。智慧交通领域,通过智慧交通APP应用,整合出租车、公交、地铁、高铁、客运、民航等信息,为出行人群提供实时信息。
智慧产业既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也是其重要依托。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智慧支撑产业,“互联网+”服务业,这些既是合肥现有的特色产业,未来也将成为“智慧合肥”产业生态体系的重要支撑。
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市力争在政务、商务等领域涌现一批智慧应用,城市管理运营与民生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信息领域形成若干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